参仙升脉液活血化瘀药效学研究张伯礼教授
参仙升脉液活血化瘀药效学研究 席时芳1,吴淑荣2,闫小军2,郭茵2,施雪筠1,龙致贤1,刘爱鸾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2.北京市临床药学研究所,北京) 摘要:为了观察参仙升脉液活血化瘀的药效作用,进行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显示参仙升脉液能显著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P0.);小鼠体内激光致栓实验,结果表明参仙升脉液能明显延长小鼠耳静脉激光致栓的初栓及全栓形成时间(P0.)。 关键词: 参仙升脉液/药理学;活血化瘀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04--02 参仙升脉液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三类新药,主治阳虚脉迟证(包括心动过缓及轻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Ⅱ期临床观察例疗效显示,总显效率63.70%,总有效率91.48%,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种复方新药[1~3]。参仙升脉液的中医辨证治则是温补心肾、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本文报道该复方活血化瘀的药效学研究。 1材料 1.1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20g,雌雄各半,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0g,北京医科大学提供。 1.2药物参仙升脉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生产,批号,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g。心宝,批号,广东汕头中药厂生产,每丸60mg生药,使用前用水浸泡24h,供小鼠灌胃用。以上两种药供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使用时,离心,取上清,调整pH至7.0,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1.3试剂川芎嗪盐酸盐(TMPZ)由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提供。二磷酸腺甙(ADP),Sigma公司产品。 1.4主要仪器Bs型血小板聚集仪;Olympus显微镜。 2方法与结果 2.1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大鼠乙醚麻醉后,心脏取血,38%枸橼酸钠与血按1∶9抗凝。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PP)。血小板计数后,以PPP调整PRP至32±1万/mL。血小板聚集性测定采用BS型血小板聚集仪。准确吸取PRP0.45mL,移至测定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或受试药液0.05mL,为防止药液对透光度的影响,在0.45mLPPP试管中亦加入药液0.05mL,以PPP调零点。PRP在37℃预温5min后,加入诱导剂ADP10mL,ADP最终浓度20μmol/L。分别记录聚集峰高度及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度的影响,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率表示药物作用强度。实验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大鼠富血小板血浆与参仙升脉液在37℃温育5min后,以最终浓度20μmol/L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显示该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与自身空白对照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实验未见心宝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显著抑制作用。 2.2体内激光致栓实验小鼠灌胃给予参仙升脉液72.8,36.4,18.2,9.1g(生药)/kg, 分别相当临床日服量的40、20、10、5倍;心宝阳性对照组小鼠给予mg(生药)/kg,相当于成人日服量的40倍,空白对照组给等量的水。每日一次,连续7d,实验当日末次给药后30min,小鼠尾静脉注射20%伊文思兰牛血清白蛋白10mL/kg体重,5min后选择部位、管径、流速相同的鼠耳静脉激光照射致栓,局部功率1.2mw,Olympus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激光照射过程中血流变化及血栓形成过程。分别记录开始照射至出现白色月牙状初栓的时间和血流停止全部栓塞的全栓时间。比较用药组与对照组初栓、全栓时间差别,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灌胃给予参仙升脉液可显著延长激光致栓时间,显著性差异。抗栓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而且当剂量大于36.4g(生药)/kg时,可见激光照射过程中的脱栓现象。但参仙升脉液与心宝组比较,其抗血栓作用差异不显著。 3讨论 参仙升脉液与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在37℃温育后,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以激光致栓模型,确认参仙升脉液的体内抗血栓作用。灌胃给予小鼠参仙升脉液7d,可显著延长激光所致体内血栓形成时间,实验观察了4个剂量组的抗激光致栓作用,其药效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以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局部血管形成体内血栓的方法接近病理生理状态,较体外血栓实验法较少干扰因素。低功率He-Ne激光对正常组织无损,而注射于体内并长时间存留于循环血液中的伊文思兰则可使受照射局部吸收激光并转换成微量的热能,致使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化过程发生变化,及至血栓形成。伊文思兰可与体内白蛋白结合,为减少体内白蛋白消耗,因而采用静脉注射伊文思兰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激光致栓的血栓形态学研究表明,其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形成白色血栓,故以抑制激光致栓为指标判断体内抗血栓作用,方法较为可靠。 参仙升脉液具有明显抗激光致栓作用,可显著延长初栓及全栓时间。大剂量时在激光照射过程中可见白色血栓脱落,表明血小板不能牢固粘附于血管内壁。 上述结果表明,参仙升脉液体内外抗血栓作用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为其作用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施雪筠,马金莲,龙致贤,等.参仙升脉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疗效及机理的研究[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4(增刊):74. [2]许树强.参仙升脉液对实验性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杂志,,11(11):. [3]王鹿,施雪筠,席时芳.十二指肠灌注参仙升脉液对实验性病窦作用的观察[J].生理通讯,,(14):78. 张伯礼教授痰瘀学说及临证应用经验术 江丰,张磊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93;2.天津中医院,天津393) 张伯礼(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务院特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完成了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循证研究,进行了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建立了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开拓了基于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及技术,建立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O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培养毕业博、硕士百余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 张伯礼教授基于多年中医临床实践,发扬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论点,提出“水不行亦可为瘀”之痰瘀学说,认为痰瘀相生相伍,共为阴邪,重浊黏滞,胶结为患,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痰瘀学说指导临床治疗,提出:痰瘀不自生,生必有故殒。正虚为其本,气机方为因。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痰瘀学说;临床;经验 历代医家对“痰”和“瘀”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内经》并无痰之名,秦汉至晋,称咳出的黏液为“涕”、“沫”、“汁”等。张仲景时期始有痰饮一名,但医圣专论饮邪。隋代始出现“痰”证,唐代以后“痰”字成为“咳吐出黏液”的专有名词,宋代以后痰的概念开始泛化,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l。痰渐呈现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区别,如张景岳认为“痰在周身,为病莫测”。《内经》中有“恶血”、“血凝涩”、“留血”等近似瘀血名称的记载,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夕台秘要》等书已将血瘀作为证候阐述固;叶天士提出“久病人络”理论。《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王清任提出气虚血瘀理论,但古人未有痰瘀互结的论述。近现代方提出“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等观点。 “血不利则为水”之旨,提出了“水不行亦可为瘀”的痰瘀学说,认为瘀可生痰(湿水饮),痰(湿水饮)亦可生瘀,两者相生相伍,常胶结为患。痰者湿(水饮)之凝也,性黏滞易阻于脉络而为瘀;血者营阴,流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体阴用阳也,其不行则失阳性而瘀聚于脉络中,也可生为痰(湿水饮)。湿邪无形弥漫,湿重则积聚成水,久蕴而为痰浊,窜行于脏腑经络,致气血行涩,则生血瘀。血行脉中,气畅津润则营血周布全身,若阳弱津枯,营血停滞则血瘀成,也可化生为水饮痰湿浊毒。张教授认为:正虚为本,气机为因。痰瘀不自生,生必有故殒。孰先或孰后,皆可互化生,成痰瘀互结之证。 2临证应用经验 张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痰瘀学说,从理论层面深刻分析了痰瘀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充分应用于临床,提出“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的治疗法则。张教授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本虚固然是基础,但病理产物的转化生成才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关键。张教授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注重痰瘀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化、转归中的作用,提出本虚当调,治宜缓;标实当治,治宜急,痰瘀同治,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一般讲化瘀尚易,治湿较难!人体内环境的状态即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痰瘀转化的动力场,合理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有效调控痰、瘀的转化与祛除。张教授门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患者一般年纪较大、病情多绵延沉重、复杂,证候多虚实夹杂,虚多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邪实多表现为火盛、阳亢、痰浊、血瘀等。张教授临床治疗常扶正祛邪兼顾,扶正常健脾温肾、养肝润肺清心,祛邪常痰瘀并治。 2.1扶正 张教授认为痰瘀不自生,生必有故殒。正虚为本,气机方为因。脏腑功能的不足或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因此痰瘀互结证的防治应重视脏腑功能的调节和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张教授临床治疗重视脏腑功能的调护,守护先天、谨调后天,兼顾心肝肺等脏腑。使脏腑充实,气机条畅,是防治血瘀、痰湿的根本之治。 2.1.1守护先天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由盛转衰,气血虚衰,气机不畅,易致血瘀、痰湿的形成。肾者水脏,主津液、藏精,肾气“开”和“阖”配合,以调节人体精血、水液的代谢。肾气同时是五脏六腑之气的根本,临床补益肾气可以增强其他脏腑的功能。肾气源于肾之阴阳的蕴育与转化,张教授临床重视调补肾之阴阳,并注重选用补而不呆的平和之品。1)若肾阳不足,张教授常随症加用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狗脊、菟丝子等药温补肾阳,阳虚甚者用炙附片、肉桂、小茴香等。2)若肾阴不足,常随症加用生地、何首乌、玄参、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等药滋阴益肾,以充养先天、补益肾气。女贞子、旱莲草和淫羊藿、杜仲更是平补肾气的常用药对。 2.1.2谨调后天 后天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枢纽,与痰湿血瘀的生成转化关系密切。张教授临床重视调理中焦,防治痰湿血瘀随证变化,所施处方不同:1)若脾气虚弱,舌淡胖舌边齿痕、伴气短乏力、无内热者,常用党参(春夏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等药健脾益气,增强脾运化功能,则痰湿生成乏源。2)若寒热不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舌体瘦小,辨证属气阴两虚者,常用黄精、麦门冬、玉竹、茯苓等药益气养阴,平调阴阳,增强体质。3)若湿邪轻浅,舌淡红苔白微腻,常用藿香、佩兰、白蔻仁等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扶正祛邪,使脾胃功能恢复。4)若脾肾阳虚,舌淡(暗)胖大、苔白水滑者,常在应用党参、茯苓、白术等药基础上,加用制附子或干姜或小茴香等药温阳祛寒通络。5)若脾虚湿重,常用薏苡仁、白扁豆、泽泻等药健脾淡渗利湿,甚者寒化成饮,则予制附子、细辛、干姜等药温阳利水;若伴心悸、喘促等水饮凌心症状者加香加皮、大腹皮、车前子等药温振心阳利水除湿。上述证方各异,但都需兼佐理气之药,如苏梗、佛手、砂仁之属,并善用辛开苦降之半夏、黄连,疏解中焦,条畅枢机。 2.1.3兼顾诸脏 人体是有机整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脏腑的盛衰往往相互影响。张教授临床在调补先天、后天的同时会兼顾相关脏腑,如脾气虚弱常会累及肺、肾、胃等器官功能,因此在健脾除湿的同时常搭配麦门冬、玉竹、石斛、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药养阴润燥。在治疗肾气不足时,常会搭配北沙参、麦门冬、莲子心、槐米、菊花、夏枯草等药养肝清心等。一方面通过凉润之品滋阴润燥清火,防温燥太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相关脏腑的阴液,达到寓防于治的效果。 2.2祛邪——痰瘀并治 张教授临床治疗重视痰瘀病邪的转化、祛除,利用“血不利则为水,水不行亦可为瘀”痰瘀可互化的理论,临床治疗常使用化痰祛湿利水药物来促进人体瘀滞的消散,以增强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功效,用活血化瘀药物促进体内痰湿邪气的消散、祛除,以增强化痰祛湿利水药物的作用。 2.2.1水不行可为瘀——治瘀不忘祛痰(湿) 张教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血瘀证候,若患者体内痰湿较盛,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常配合使用一些化痰祛湿利水兼有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效果。1)如湿邪较重,而尚未化热,舌苔白厚腻者,常配合使用萆薜、蚕沙、苍术等药化湿祛浊,若兼脘腹痞胀者,常加用厚朴、黄连、半夏、干姜等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2)若湿邪化热,舌苔黄厚腻者,常配合使用茵陈蒿、知母、黄连、大黄等药清热祛湿,若湿热中阻兼见腹痞胀、泛酸者,常加用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厚朴、砂仁等药和胃消痞、制酸止痛等。3)若痰火内盛,舌红苔黄黏,烦躁、精神紧张者,常加用胆南星、浙贝母、黄芩、枳实、生牡蛎等药清热化痰。4)若湿痰蕴肺,舌淡暗,苔白腻水滑者,常在应用细辛、干姜、半夏等药基础上加用薏苡仁、葶苈子、桔梗等药利湿排痰。5)若顽痰结聚,舌体正常或瘦小,舌质红或暗,苔薄干或剥脱、局部腐浊者,常在补益的基础上加用夏枯草、浙贝母、皂角刺、刺蒺藜、海藻、生牡蛎等药软坚散结,祛除顽痰。 2.2.2血不利则为水——治痰(湿)不忘消瘀 治疗一些顽固性的痰湿水饮证候,张教授常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或促进血液运行的药物,通过活血化瘀或促进血液循行,促进体内痰饮水湿的祛除。痰湿水饮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流溢广泛,可以到达脏腑、经络、肌肤、筋骨、血脉之中,一旦痰湿水饮生成而不能及时消除时,便直接或间接地引起错综复杂的病变。尽管祛除痰湿水饮的方法很多,但是临床往往在遇到一些顽固性的痰湿水饮证候,单独祛湿消痰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张教授临床治痰不忘消瘀,常加人活血化瘀药物来增强祛湿消痰的疗效,促进痰湿水饮证候的消散。临床应用常见以下几种情况:1)胸阳不振,水饮聚于胸中,出现口唇青紫、息高喘憋、心慌、纳呆、肢肿者,张教授在用附子、干姜、细辛、五加皮、薤白、桂枝等药温振心阳、利水的同时,常加用丹参、郁金、延胡索、降香、益母草等药活血化瘀。2)痰瘀闭阻脑窍,出现头晕、迷糊、善忘、如狂,或情绪淡漠、行为异常、头重如裹、或偏瘫、感觉障碍、言语謇涩者,张教授常加用牛膝、川芎、土鳖虫、当归、白芷、乌梢蛇等药破血活血行气通络。3)痰湿积聚、瘀结脏腑,出现大腹膨满、肢体肿胀、黄疸者,张教授在养肝益肾、化痰散结利水的同时常加用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益母草、当归、桃仁、红花等药活血、行血,使瘀血去新血生,通过活血消瘀促进痰湿消散。 2.3预防调摄 运用痰瘀学说指导生活调摄,其关键在于预防痰湿血瘀的产生。张教授在临床上常叮嘱患者时时注意顾护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及时祛除体内痰湿血瘀邪气,则是养生防病的积极之举。具体建议有:1)生活有节,要劳逸适度、饮食适当、起居有常,这样不易引起脏腑正气受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痰湿瘀血生成无因。2)积极调摄,人生活在社会、自然之中,致病因素、机会很多,难免有痰湿血瘀生成的易患因素,因此要懂得积极调摄,方可益于身体健康。张教授认为湿和气是百病之源,在生活中注重湿邪和气郁的防治。门诊时常告诫患者或家属“合理饮食、禁烟限酒、适当运动”也是防治水湿气郁的辅助疗生方法,要及时将水湿瘀浊排出体外。3)食疗药膳,对素体脾虚湿盛者予以健脾祛湿粥方(夏秋季用薏苡仁、粳米、绿豆。冬春季用薏苡仁、粳米、红豆,等分煮粥,每周吃2—3d),饮用大麦茶、苦荞茶等均可起到健脾祛湿的保健效果。生活中常食用木耳、海带可起到活血、化浊,推陈排毒之作用。 痰瘀学说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梳理、归纳,又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总结出来以飨同道。 [1]王东坡,王琦.“痰”道源流论fJ].中华中医药杂志,7,22(4):—. [2][2]谢辉,龙志江,罗尧岳,等.浅谈中医血瘀证治源流与发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0(9):—. [3]潘桂娟,金香兰.中医痰病学术的现代研究及其发展方lal[J].中国医药学报,,9(5):38—40. [4]张伯礼.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ycshhz/1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长沙街头热卖的泡水就能开花的网红花,
- 下一篇文章: 三七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