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导读:升发之法大致可归入中医治疗八法“汗”法的范畴。推及两汉,《伤寒论》自有麻桂升麻类方阵,然明清以降,辛温汗法日渐式微,渐趋消弭,其逐渐为辛凉解法所取代。汗既如此,何况升发乎。究其原由,大抵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正治之法更易于为医患所接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更易于上手。久而久之,反治之法逐渐成为鲁殿灵光,只存在于少数明医手中。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一个“火郁发之”的代表方--升降散。这首方医院规培期间跟师耳鼻喉科晏英主任所接触、学习到的,也以此文致谢晏老师。

外寒内热型外感不可因循守旧

升降散出处: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

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

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

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

清·陈良佐·《救济灾黎陪赈散》(《二分析义》):

陪赈散,主三十六般热疫。

大黄十斤????僵蚕五斤

蝉蜕二斤半???姜黄十二两

上共为细末,每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并以生蜜、冷黄酒各五钱调服。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余更其名曰升降散,又名太极丸,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

清·杨睿·《伤寒温疫条辨》

方药组成及用法用量:

白僵蚕(酒炒)二钱???金蝉蜕(去土)一钱

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黄酒盅半,蜂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两次服,黄酒二盅,蜂蜜一两,调匀冷服。炼蜜为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白僵蚕

推荐处方及用量:

僵蚕10g???????蝉蜕5g??

生大黄15g??????姜黄3g

以水mL,煮取mL,去滓,分两次饭后温服。

金蝉蜕

方解:

本方以升浮之僵蚕、蝉蜕,配以沉降之大黄、姜黄为配伍要点。

僵蚕为君,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及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为臣,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胜湿,涤热而解毒也;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大寒苦平,喜祛邪伐恶,理血中之气,利肝胆而散郁;大黄为使,味苦而大寒,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可补虚;姜黄、大黄皆苦寒降泄之品,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

升降散方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经典的方证特点:

“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脸红肿,目不能开者;如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头痛眩晕,胸腹胀满,心腹疼痛,呕多吐食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疼痛,饮水无度者。”

内火外寒,俗称“寒包火”

适应病症:

1.痛症,各种热性疼痛,偏于上半身,可伴发热、恶寒等,如偏头痛等。

2.肿症,各种热性红肿,其中以头面部官窍为主,如急性扁桃体肿大,咽炎,腮腺炎等。

3.发热,壮热,热势高,伴有伤津表现。

4.眩晕,头胀头晕,神昏,严重者可出现谵妄。

5.呕吐,可伴有胸腹胀满,食少纳差等,一般不伴有腹泻,可有便秘,小便少等。

验案:

1.低血压(赵绍琴医案)

李某,男,36岁。年5月7日初诊。自述血压偏低已近2年,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心慌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干,脉沉细滑数,BP75/53mmHg。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方药:蝉蜕6g,片姜黄6g,川楝子6g,僵蚕10g,大黄1g,藿香10g,佩兰10g,大腹皮10g,槟榔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嘱其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服药7剂后,诸症减而大便偏稀,BP98/68mmHg,原方加荆芥炭10g,防风6g,灶心土30g(先煎)。以此方加减服用20余剂后,精神爽,纳食香,血压维持在98~/68~75mmHg,而告病愈。

2.高血压病(赵绍琴医案)

韩某,男,39岁,年8月14日初诊。患高血压病已半年,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血压仍~/~mmHg。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急躁,失眠梦多,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弦滑且数。证属肝经郁热,气机阻滞。治以清泻肝经郁热,调畅气机。方药:蝉蜕6g,片姜黄6g,僵蚕10g,大黄2g,白芷6g,防风6g,苦丁茶10g,晚蚕沙10g,炒槐花10g。服药7剂后,BP/98mmHg,余症减轻,停用西药,原方加川楝子6g,服药7剂,血压稳定。

3.上呼吸道感染高热(郑惠伯医案)

屈某,女,3岁,年4月10日就诊。发热5天,曾请某中医诊治,示其处方2张,为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母述初服体温略降,继而发热加重。经同道李医生介绍,来我处就诊。症见:发热,体温40℃,无汗,烦躁,时惊惕,咽红,口渴,尿短赤,大便结,腹微胀,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数。证属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治当辛凉清气,佐以通腑泄热。药用僵蚕、蝉蜕、薄荷、荆芥、牛蒡子各6g,姜黄、甘草各3g,大黄5g,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0g,水煎服。服上方1剂,次晨体温恢复正常。年10月其母因病就诊,谈及患儿幼年多病,时发高热,自从服中药1剂即热退后,更加相信中药能退热,自此以后,凡见其发热,均自用上方,多1~2剂热退。该方曾借与邻居治疗小儿发热,亦收到同样效果。患儿现已读小学,对于该方中主要药物,其母尚能记忆背诵。

4.外感发热(李士懋医案)

马某,3岁,男,年12月3日玩耍汗出受风寒,当夜恶寒发热头痛,曾服清热解毒液、板兰根冲剂,肌注青霉素。至5日仍高热达40℃,阵汗。脉沉而躁数,舌红。予:僵蚕8g、蝉蜕3g、姜黄4g、川大黄2g、豆豉9g、焦栀子6g、连翘15g、薄荷5g。2剂。6小时服l煎,共服3次,即遍身持续汗出,翌日晨热清病除。

5.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李士懋医案)

刘某,男,11岁。5日前患腮腺炎,右耳下腮腺肿大,高热不退,合并脑膜炎,神识昏昧,体温40.5℃,医院诊治。脉沉躁急而数,舌绛红苔薄黄干,大便2日未解。此少阳郁热内传心包。予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加青蒿10g、黄芩8g、板蓝根10g、马勃3g、薄荷4g、连翘15g。2剂神清热退,颊肿渐消。

6.午后潮热(路志正医案)

尹某,女,23岁,会计,年5月11日就诊。据述:半月来,自觉咽喉疼痛,午后潮热,体温39℃左右,子时其热自退,曾在某院诊治不效。现觉心下痞硬,按之疼痛,食少纳呆,五心烦热,小便黄赤,大便五日未行。望其两颧浮红,额上微汗,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证属湿热之邪内陷阳明,腑热结实,上下不通。治宜轻疏上焦之风热,下泄阳明之腑实。方用升降散加减:制川大黄6g(后下),生甘草6g,僵蚕9g,净蝉蜕9g。病人服药一剂,咽痛自止,二剂热势减退;三剂腑气得通,潮热尽除,病告痊愈。

方证鉴别:

1.与苓桂五味甘草汤相鉴别。苓桂味甘汤,《伤寒论》谓“其面翕然如醉状”,在面红这一症状上与升降散相似,但是苓桂味甘汤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它的面红是由于冲气上逆,与升降散的火郁不同,除面红外,可有咳嗽、呕逆、郁冒、浮肿等证。

2.与大青龙汤相鉴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两者都可有恶寒、疼痛、不汗出等,大青龙汤的脉是浮紧,而升降散由于火郁,欲出而不得出,故脉沉数,且大青龙汤烦躁甚,非升降散可比,另外大青龙汤证,可有表水所致的浮肿等。

3.与白虎汤相鉴别。“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两者都可有高热表现,但白虎汤是表里俱热,而升降散是表寒里热。白虎汤没有恶寒,口渴程度更甚,脉浮滑数,汗出更多。

4.与升阳散火汤相鉴别。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脾胃论》中的一张名方,“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两者同为治火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主治表郁之火,升降散主治里郁之火。

拓展--辨火郁:

其一:脉 

郁热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郁热的病机是气机郁结,气血不能外达以充盈鼓荡血脉,故脉沉。脉之沉伏程度,与气机郁结程度成正比。气郁轻者,脉不浮,可中取而见;气郁重者,脉不仅不浮,反而见沉、见伏,甚至脉厥。

热为阳邪,主升、主动,气机郁结,热伏于内,必不肯宁静,躁动不安,奔冲激荡,扰动气血,故脉躁数急迫。若郁闭重者,气血滞泣。脉可呈沉小、沉细、沉涩、沉迟乃至脉厥,例《伤寒论·条》“阳明病脉迟”。

热郁脉之沉小、细、涩、迟、厥,有类虚寒,然断不可误为虚寒。二者区别关键在于沉候有力无力,沉取按之无力者,即为虚寒,若沉取按之躁急有力者,即为实热。

其二:舌 

郁热之舌当红,因气机郁结,邪热不能外达而上灼,故尔舌红。由于郁热的轻重不同,舌红的程度亦有差异。轻者舌微红或仅舌尖红或舌尖部有晶莹突起之红点为粟状;重者全舌皆红,甚至舌绛少津,极重则舌绛干敛。但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大出血、血液病严重贫血、大量输液等,郁热虽盛而舌淡,此时之淡舌不以虚看,当舍舌从脉。

其三:神色 

郁热上冲则面赤,然因气滞而气血不畅,故面虽红而有暗滞之感,郁重者,可面色青紫而暗滞。其神,可心烦少寐,或心中躁扰不宁,或嗜语、狂躁、神昏。若因湿遇热伏者,可神情呆滞、嗜睡、朦胧。

其四:症 

郁热的症状特点是,内呈一派热象,外呈一派寒象。气机郁滞,阳郁不达,外失阳之温煦,故外呈寒象,如恶寒恶风、肢厥腹冷等;热邪郁伏于内,故内呈热象,如身热、烦渴、胸腹灼热、口秽气粗、溲赤便结等。热扰于心则心烦、昏谵、狂乱;热迫于肺则咳喘、气粗;热郁少阳则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热淫于肝则动风;热邪迫血妄行则动血发斑;郁热上冲则面赤目赤、咽痛头痛、头汗;郁热下迫则小便赤涩、协热下利或热结旁流等。

以上诸项特点中,以脉沉而躁数最关紧要,其次为舌,若见沉而躁数之脉,舌质又红者,即可诊为郁热。至于症状,千差万别,只作参考,所谓外寒内热,仅指典型郁热证而言,多数没有外寒的表现,不可因无外寒而否定郁热的存在。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bm/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