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讲义一

行经期:子宫在行经期行“泻”的作用,(子宫属于奇恒之府,即能藏又能泻,藏属阴,泻属阳。)这个“泻”是“阳使阴泻”。阴,阴血也,月经首先是肉眼能看到的“血”,这是“阴”,阴是怎么出来的?阳气疏泄阴血,所谓“阳加于阴”的意思。就像烧水把水烧开了,就会沸腾沸溢出来。月经的排除跟排汗的道理基本一样,阳加于阴谓之汗,这里可以是“阳加于阴谓之经血”。

这里的“阴”是基础,阴中含阳,阴中的阳达到“重阳”的强盛状态,阴就会沸腾沸溢而成为经血。

假如:阴不足,就会出现阳亢,阳亢更会伤阴,也就是阳大于阴,木火大于金水,金水不得清降,天炎热而干旱,水只往上蒸发,而无雨可下,哪来的月经?小便也会涩赤!大便干坚!出现月经量少、渐渐闭经、反复发做的尿路感染症状,尿频尿急尿不尽尿血等……这个时候,可用刘奉五老中医的经验方“瓜石汤”,用“马尾连”的苦寒直折“木火”之亢势,石斛、麦冬、玄参、生地滋阴,增加“金水”之气的收降,补充上源之水,牛膝、益母草、扁蓄、瞿麦、车前子引上源之水下行。大便干结加大黄。

假如:阳虚,就像烧水,火不旺,水迟迟沸腾不了,月经就会经期延后、闭经。

同样一个“闭经”,有阴虚、阳虚之分。首先分清楚。

我:

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阳使阴泻”而排出经血。这一期的原则就是“要痛痛快快地、干净利索地把旧血排出去。”就怕排的不痛快、淋淋漓漓的没完没了;就怕排的不顺当,经行滞涩,而且痛经……等等行经期的各种不适。

“阳使阴泻”,在阴血是正常得状态下,就要看“阳”的功能了,阳气要充足,足以泻阴,就像烧水,你的火力必须把水烧开才行吧?

所以,在行经期之际,首先要注意“保护阳气”,就是不要“动凉”,现在很多人不注意,经期喝凉水、用凉水洗手、洗脸、吃凉的食物等等,或者气温转低而不加衣服等等。

除了经期“忌凉”,就是“忌气恼”,“阳使阴泄”,首先是阳气发挥“疏泄”的作用,也就是“肝气疏泄”。经行之际,生了一口闷气,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了,不能发挥疏泄作用,于是“阳不能泄阴”。

受凉、气恼最终导致了“阳不能泄阴”,该来月经的时候,不来了;来了之后,经行不畅;血块增多、小腹涨满疼痛等等,如果不能及时恢复“阳使阴泻”的正常状态,把经血排出去,那就会“百病丛生”,“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等。

现在女性朋友得这些病的很多,去医院就是“手术”,手术能解决了问题吗?

行经期,阳使阴泻,这是正常的;反之,就是“阳陷于阴”。所以,阳陷于阴中,在妇科疾病中,是广泛存在的。治疗就是恢复“阳使阴泻”的状态。

忌凉不慎,就要用“温法”。温法很多,艾灸、热敷、最后是服药。

下面,讲我的用药心得。四物汤中,着重用当归、川芎。当归,阴中之阳也,言其阴者,以其养血入血滋血也;言其阳者,以其辛温也。当归进入人体可以补血之有形,又可增加血液温度,促使“阳”泻阴的能力。故“当归温血”,用于“血寒”。川芎,阳中之阳,纯阳也,用其“气”,不可久煎,纯发泄也,服之动血也,助“阳”泄阴。肉桂,阳中之阳也,气之厚者也,温“阳”泄阴。附子、干姜、小茴香同。当行经期而行经不遂时,熟地、白芍、阿胶、麦冬等滋阴养阴药慎用,以其收敛,影响阳的“疏泄”作用。

不慎气恼,肝气郁陷在阴血中,也是“阳陷于阴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要用“疏肝解郁”的药,把肝气从血分中疏泄出来。常用的方子是柴胡疏肝散,柴胡、川芎、香附、赤芍、枳实、青皮、炙甘草。肝气的疏泄是上通下达的,上通可以使腠理开泄,使气血上达头脑,增加脑部供血,柴胡、川芎、香附等诸风药是上通的。下达可以通利大小便、月经,使气血下行,枳实、青皮也。阳陷于阴中,则气不可上通亦不可下达,柴胡疏肝散使气上通下达,作用于血分,则血可上而增加周围血液循环,下可通利大小便、月经。如《女科切要》调经门之“湿痰与脂膜雍塞导致的闭经”治疗“以枳实为君”,向下破气,使血下行。欲使血上行,着重用柴胡、川芎、香附,欲使血下行,着重用枳实、青皮。如《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这里的芍药是赤芍,凉血散血,虽然不能“引阳出阴”,但是为陷于阴中的阳打开了门窗;枳实把陷于阴中的阳推出来,向下走。四逆散,也是上通下达的。恢复了气的疏泄作用,血自然可以被气“泄”了。

以上从温通、疏肝的方法,解决“阳陷于阴中”的这种病理状态。其实导致“阳陷于阴中的”原因还有“湿阻”,也就是赵绍琴老中医说的“凉遏”“寒凝”“湿阻”“冰伏”,都会是“阳陷于阴中”,从而影响经血的下行通利。

《金匮要略》《伤寒论》记载的“热入血室”证,提出的用柴胡剂治疗,所以,柴胡剂是治疗“阳陷于阴中”最基本的方法。

“阳陷于阴中”是一个病理结果,这个结果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它将进一步发展。阳陷于阴中,一方面,阳气不能疏泄推动阴血,阴血失去了动力,就成了死血、瘀血,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与痰饮总是同时出现;另一方面,阳气郁陷在阴血中,阳气是热的,又被阴捂了起来,不是越捂越热吗?就郁而化火;这个郁火与瘀血、痰饮相合,就成的“毒”,你看看西医所说的炎症、脓肿、癌症破溃之后,流脓流血,奇臭无比,这不就是“毒”吗?中医怎么治这个毒?西医是抗生素,中医只能用“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吗?不是,“病之来路即病之去路”,西医用抗生素是有效的,作为中医,我也不否认病源微生物的滋生,但是,局部的组织“死了”之后,才会有病源微生物滋生啊?!病原微生物被抗生素杀死了,或许“死了的尸体”千年不腐,成了木乃伊,可是,木乃伊还是“死的”啊?真正的解决是让他“活起来”。怎么让他活起来?还是要解决“阳陷于阴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郁热的问题也解决了,于是就活了,活人有抵抗力病源微生物就不会那么容易侵犯你。

有个方子叫“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五味药,各等份,研末和丸,主要治“子宫肌瘤”这类病。此方证病机是:寒邪导致“阳陷阴中”,最后发展成为有形的“癥瘕积聚”“癥痼害”。用“桂枝”温经通阳,鼓动阳气从阴血中透发;丹皮、赤芍,凉血散血,一者可以清郁陷在阴中的阳气化生的“郁热”,二者可以在阴血上打开一扇门窗,让郁陷的阳气出来,这是丹皮、赤芍凉血散血的功效;桃仁、茯苓是针对瘀血、痰饮的。原方不做汤剂,而做丸药,有形之病,只能缓图,吃他个一年半载的。汤剂反而不好,汤者荡也,这个方子改成汤剂,恐怕瘤子还没见效,病人的正气就被“蕩虚”了,犯了“虚虚之戒”。

此方的加减变化:原方是“寒”导致的“阳陷于阴中”,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病人多有“肝气郁结”,宜与四逆散合方加减。如果郁热成毒,在丹皮、赤芍的基础上加红藤、败酱草、芩连、裸花紫珠、大黄牡丹汤、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之类;如果瘀血痰饮较重,在茯苓、桃仁的基础上加薏苡仁、红藤等。

这类病,医院,十有八九就是“动手术”。我还是说,单纯的动手术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

现在有很多“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来找中医,常问中医,能不能治好?说实话,谁也不敢百分之百包好,就把瘤子吃药吃没了。但是,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治好。除了吃药,中医的膏药也是效果非常好的,只不过,似乎研究这一块的人很少,熬膏药的技术可能失传了。从古文献来看,这些病都可以治好。但是需要疗程,治疗起来,没有一年半载的坚持,恐怕不行。古时候,没有手术,病人只有坚持中医疗法,吃药、贴膏药、热敷、针灸,痊愈的病人可以看到。现在动不动就手术去了,很多看不到了。动了手术出问题的不在少数,可是没有那个西医给你推荐中医,中医医生也没有学太多中医知识,所以,也就没办法了。失传了、遗忘了。

:

“柴胡剂在月经病中的应用”

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阳使阴泄”,为了让阴泄得顺利,我们要注意“温阳通经”,要注意“疏肝解郁”。月经见血之后,机体损失了一部分“阴血”,这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其实“阳随血泻”,身体也损失了一部分“阳气”;所以,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所以,古人说女子来月经要跟生孩子一样,生孩子之后要坐月子,月经期间也应该像坐月子似的好好“调护”。

首先是补虚,“大枣、党参、炙甘草、生姜”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补虚药材”,即可以补充有形的“物质”,又可以补充无形的“能量”,特别适合月经见血后的人“气血两虚”的状态。当归,补血,但升发有余;白芍,补血,但收敛太过;熟地,补精血,补下焦,助封藏;川芎,动血。故四物汤不适合。白术、茯苓在于运化脾胃,补不足之脾气,泄有余之脾湿,其功在于运化,不在补中。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大枣、甘草、党参、生姜”就是补“气血之源”,四物非补源泉也。气血之源是最“纯净的”,而四物“当归温升”“川芎风长”“白芍凉降”“熟地闭藏”,偏性太过。

外之所凑,其气必须,月经见血后,体虚是必然的,很容易收到外邪的侵袭以及情绪的干扰,寒、郁则会发生“阳陷阴中,木火不升”的情况;温、热则会发生“耗伤气阴,木火上冲”的状况。

小柴胡汤就是在“气血亏虚的状况下,阳气内陷阴中”,生姜、大枣、党参、炙甘草补虚,柴胡发挥提透作用就有了“后勤保障”,于是“引阳出阴”。如果经络还有寒邪,加“桂枝”,如果中气虚寒,加“干姜”,如果肝血不足而虚寒,加“当归、川芎”。

耗伤气阴导致木火偏旺而上冲,在“大枣、党参、甘草”的基础上,加“白芍”“黄芩”“半夏”,甚者加“地黄”。木火偏旺而阳明不降者,加大黄、枳实、芒硝;木火偏旺,耗伤金水,而心神不宁者加“龙骨、牡蛎、生跌落等”;木火偏旺,耗伤阴血,出现“炼液成痰”的情况加“天花粉、牡蛎”等等,包括了《伤寒论》的整个“柴胡剂”篇。

关于“痛经”

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阳使阴泻,所以,阳气的疏泄力度达到“重阳”的强盛状态,破阴而泻。假如这个“阴”处于“高凝”状态,阳泻阴阻,阴阳矛盾势必增强,于是乎出现“疼痛”。这就是“经前”“经中”腹痛的机理,且阴阳的矛盾越大痛的程度越严重。(“阳欲泻而阴阻之”是痛经的基本病机,并且阴越阻,阳越加大泄的力度,大力度的阳,就成了热、火了,也就是“郁热”,疼痛的程度越严重,说明郁热越严重,开其郁的基础上必须泄其热。《傅青主女科》的“宣郁通经汤”,以柴胡、香附、郁金、白芥子疏肝解郁,栀子、黄芩清热,郁热必然伤阴,炼阴导致更加浓稠,疏肝清火的基础上,当归、白芍养肝血,二者合用,抵消副作用,增加养润肝血的作用。丹皮凉血散血,进入血分,凉血,又在阴血处打开一扇门窗,把血中郁热散出来。柴胡、香附、郁金、白芥子作用于“阳气”上,令气发泄,是一种属阳的动力,增加“阳使阴泻”的力度,但是,假如血分的高凝高阻状态不改善,必然加重“阴阳之间的矛盾”而疼痛加重,当归、白芍合用养血活血,必要时加桃仁、红花之类,减轻阴血的高凝状态。而“栀子、黄芩”清热的同时,有坚阴保阴的作用,且必须与疏肝解郁药同用,是寒而不凝,动而不燥。单纯应用栀子、黄芩,恐会伤了阳气,发生“阳不能泄阴”,与行经期的生理相背,反其道而行之。)是什么原因导致“阴的高凝状态”?一个是“寒邪”,一个是素来“高凝有瘀血”,寒邪要应当归了,再加生姜、吴茱萸、小茴香、肉桂等;高凝有瘀血就要用“桃仁、红花、当归、丹参、水红花子”之类,可以配合西药“阿司匹林”。理气就用柴胡疏肝散加“郁金”“元胡”之类。

月经之后,经血已经干净,反而小腹疼痛是血虚,宜用“小建中汤”之类加减治疗。

月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我们现在临床上常见的是“继发性痛经”,像“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等,这些病,放在西医上基本都是要动手术切子宫的。伴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希望不动手术而保守治疗,而这一块是中医的“特长”。

这一类病的基本病机是“阳陷于阴中”且“郁而化热成热成毒”。主要表现是“严重的痛经”和“月经量大”,进而“失血性贫血”,表现为“气血两虚”,且“气血两虚而肝郁”。这类病人在行经期用“柴胡、香附、郁金、白芥子、枳实、乌药”之类疏肝解郁,黄芩、栀子、红藤等清热,丹皮、赤芍凉血散血,白芍、当归、红花、桃仁、蒲黄、五灵脂、水蛭、酒炒大黄、芒冲等,养血活血,改善阴血高凝状态,经血量大是郁热所迫,加大蓟、小蓟、侧柏叶、生地等凉血止血药。经期服用,可以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量。

平时要注意“养血活血疏肝清热”。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治愈的。三个月为一疗程,见效后,坚持吃二到三个疗程。这类病,中医有办法,也有效,就怕病人六神无主,不配合治疗。选择手术是没办法的办法,万不得已,不应首选,必然是“伤害太大”“不可逆转”。平时来月经,一定要慎于养护。除了吃药,贴膏药会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

《验方新编》消痞膏:治积年恶痞,至重贴至两张即消,屡试神验。弥陀僧六两,阿魏五钱,羌活、水红花子各一两,穿山甲三钱,香油一斤八两,火候照常熬膏法,膏成时,下麝香一钱,用布照痞大小摊贴。

内用水红花子研末,烧酒二斤,时饮一杯,痞消乃止。

中成药:阿魏消痞膏。

《刘奉五妇科经验》之“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阴阻阳陷”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并且这种病机是固有的。到了行经期,阴阳的矛盾更加严重,所以,痛经严重。

阴阻的主要原因是“阴凝的严重”,应用“抵挡汤”活血化瘀,改善“阴凝”。

关于“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本身是一个病理结果,子宫肌瘤的原因是“长时间的阳陷于阴中得不到解决,导致阴凝阳郁,“瘀血、痰饮、郁热互结而成的有形结滞”,这个结滞进一步阻碍气血,特别是行经期,阳使阴泻的时候,这个阳本来已经是“重阳”,再加一个肌瘤郁阻的“郁阳”,就是三个阳了,所以,阴阳的矛盾斗争很激烈。不见经血下来,痛经非常严重;月经下来,要么是经行不畅,瘤子堵着呢,肯定经行不畅,要么是月经量特大,把人流的都贫血、失血性休克,为什么,有郁火,郁火把血通过瘤子的夹缝给泄下去了。所以,子宫肌瘤会出现“痛经”“经行不畅”“月经量大”“崩漏”这些并发症。所以,治疗子宫肌瘤,也不能只盯着这个瘤子,并发症的处理也很重要。当然,罪魁祸首还是“瘤子”,现在都手术切除了,切除之后,并发症似乎迎刃而解。临床上这是事实。你得肯定西医的功劳。可是,怎么防止子宫肌瘤再次复发,这个就需要中医的调护了。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对于并发症做好辨证论治,对于瘤体,要采取化瘀缓消的方法。配合膏药贴敷,艾灸、足疗。

赞赏

长按







































咨询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m/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