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相遇一树梅花,两种经历
早春时节,幼儿园的梅树已陆续开出了梅花,一树树梅花给幼儿园带来了清新的春的气息。 丑丑的圆包不要你! “相善石”旁的草地里,阳光总是能照得最多,这里的梅花也就比别的地方的梅花开得要早一些。 一日午后,孩子们跟着我出来散步,走到大草坪这里就不肯挪步了,一个个小脑袋仰着,对着一树树梅花叽叽喳喳地说不停,看不完。 “这个树上的花好漂亮啊!” “老师你能抱我上去闻闻吗?” 就在我应声抱起那个孩子,想让他闻闻梅花的清香时,另一边发生了一件大事,几个孩子正开心地将花蕾一个一个地掰下向天上洒。或许看见了我严肃的表情,几个孩子们都闷声不响,不敢再摘。 “你们喜欢梅花,为什么要摘它们呢?”我想了想问。 “我是想玩花瓣雨。” “那你们知道摘下来的这个圆溜溜的东西是什么吗?” “我不知道。老师你看,上面开花了,我摘的是下面没开出来的花。” “对,我们摘的是丑丑的花。” “上面的花多漂亮,这个圆包不好看,撒个花雨才好看。” “就是,那个圆圆的一点儿也没有上面那个大的花好看啊。” “那我们捡几个圆包回去,看看它们会怎么样?” 我让孩子们将散落在地面上的花瓣都捡回了教室,心里不断盘算着,接下去该怎么来好好引导。 老师的话:原来,在孩子的眼里,那一个个圆球球不是梅花;原来,在孩子的眼里,梅花长出来就应该是开放的状态。他们凭借自己的审美观判断着美与丑,用最直接的方式让这棵梅花树变得“更美”——摘掉这些丑丑的球球。 听着孩子们的辩解,我突然意识到,一句简单的“花儿好看不能摘”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因为在孩子的心里固执地认为那不是花。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他们了解花开的过程,知道花儿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慢慢长大。 咦?圆包也能开出梅花来?! 回到教室里,孩子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梅花: “我看到了三朵花。” “我看到了小圆包,没有花。” “可能以后它也会从树枝上掉下来的!” “会不会也是梅花?” 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突然来了灵感:“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小圆包到底会变成什么呢?” “要的。”孩子们很干脆。 “那怎么才能知道呢?”我追问道。 “哦,我知道了,我们可以每天下去看看呀!” “我们还可以把每天看到的小圆包画下来呢。”几个特别喜欢画画的孩子抢着说。 “对啊。那就让我们试试吧。”此时的我如释重负,我预感到在接下来的经历中,孩子们一定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领悟。 从这一天起,孩子们每天都会抽空来到大草坪,安静地坐在梅花树下,用写生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一树梅花的故事。慢慢地,他们开始有了新的交流: “这棵梅花树比上次多了好多花。” “呀,这个圆包好像比以前松了,我看到里面有粉红色的花瓣了。” “哇,小圆包在开花了!” “和你们说了嘛,这个是花骨朵,会慢慢开出花来的。” “这棵树还没有开花,原来这些都是花苞。” “哎呀,那我们不是采下来很多花苞啊!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呢。” 孩子们突然想起了几天前采下来的花苞,赶紧回到教室里去看看它们。 “怎么都变黑了呢?” “是死掉了吧!一点儿也不好看了。” “你看,这个花苞摘下来好难看,树上的花苞都已经开花了。” “对对对,花苞能开花的!我们不能摘。” 老师的话:终于,孩子们明白了,原来那些小圆包都是未长大的梅花。此时此刻,也不用我再问他们“能不能摘花”之类的问题了,从他们遗憾的表情、惋惜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样的经历才是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一树梅花,两种经历。这应该就是“教育无痕”最好的体现吧。 文字:岳苗朱华 小编:若水 照片提供:若水、中心园中3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10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梅花一树梅花一放翁
- 下一篇文章: 新洲这个地方成片梅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