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8日,Momself成立五周年之际,由MomselfX优势星球发起的优势+养育产品发布会如约而至。

摩米成立五周年,我们一直走在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个性化成长解决方案的路上,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孩子。

这场发布会主题为:开学第一课,『双减』变『双赢』。

围绕这个主题,优势教育发起人崔璀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叶壮老师用三个小时进行了现场分享。

错过直播的朋友们,我们将分两篇文章分别分享两位老师的发布会演讲精华全文。

以下为优势教育发起人崔璀的演讲全文,与你共享。

"

大家好,我是崔璀。今天我们来聊聊,双减如何变双赢。

在接下来的2个小时直播中,我跟心理学家叶壮老师会分别从不同角度,跟大家分享:

1、在现在的大环境中,我们这些当爸妈的做家长的,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2、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3、如何能让孩子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

先跟大家聊个最近发生的事儿:

就在一个月前,我一个远房堂哥托我爸,找到我,想让我跟他的儿子谈一谈。

他觉得他儿子,也就是我的远方侄子,懒,对学习没动力,爱玩游戏。

堂哥平常工作本来就忙,难得回家,想要管教下孩子,发现说什么孩子都能怼回来。

也因为双减政策一出,家长的抓手少了,以前不管怎么样,总还是有很多辅导班的。

现在好,补习班没有了,但是中考高考依旧,又眼看着要去住校了,心是真慌。

无独有偶,我的一个闺蜜,前两天也给我打电话。

问我,「你家小核桃,现在放学之后也没作业了对吗?」

她家小孩1年级,学校不让布置作业,也没有考试,孩子到底学得好不好,一点也没底。

虽然以前陪作业很烦,但是家长知道该干点什么,反而让她有点慌,也没有辅导班上,但是中考还是要考的吧?

「据说现在有50%的孩子要上职高,这是什么意思?

怎么感觉孩子的未来,已经完全超出我的想象了。」

我堂哥在安丘,山东一个县级市,跑运输。

我闺蜜在杭州,一线城市,是大学老师。

他们学历不同,工作不同,经济条件也相差很大,但是在本质上,他们却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问出了同样一个问题,

双减之下,各种新的政策之下,大环境的各种不确定之下,我们这些当爸妈的,要做的是什么,才能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这个话题,也正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

我们的观点一直都是:

「其实父母可以做的,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从来都只有一件事。」

帮助孩子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实现。

说人话就是怎么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真正爱上学习,有自觉性。

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怎么样能真的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过幸福的人生。

其实双减之后,有点像是大浪退去,真相露出了,也未尝不是好事。

正好借这个机会,我们聊聊:

为什么我们说这是家长最重要的事情,以及怎么做。

先说一个结论,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实现,是成功人士的一个典型的成长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工作的这十几年来,其实持续在干一件事,不断发现,所谓成功的本质。

策划企业家图书,得找到他跟别的企业家不一样的地方;

投资,得找到一个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创业,我们有万粉丝,50万付费用户,我们不断跟踪研究。

我们持续在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你?」

为什么你能走出这条路,你有什么过人之处?

你是凭借什么成功的?你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你幸福吗?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直播间的朋友,这几个问题,也欢迎你拿来自我提问。

我们逐渐有一个发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秉性,有不同的成功原因,但不同之下,有本质的相同。

那些真正活得好的人,都有一个特性:

他们对自己的优势有很强的确认感。

说白了,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他们知道自己凭什么。

虽然外界信息嘈杂,变化很快,但是在这种生活中,他们在用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

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幸福的。

我们最近这两年做优势教育,就是想把幸福的人生的底层规律提炼和总结出来,给到每个人、给到每个孩子。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人陷入人生困境。

他们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哦,优势这个东西啊,每个人都有,

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少得到基于自己优势的正反馈。

那个分析力很强的人,他只有想清楚一件事,才能做事情,但是他接收到的反馈是,等你想清楚,黄花菜都凉了,行动力要强!

如果恰好给他这个反馈的人,是他的长辈或者领导,那么他会开始自我怀疑:「哦,我好像是比较纠结,不如人家手起刀落利索。」

而那个手起刀落利索干活的人,他接收的反馈是:

「三思而后行啊,你都不动动脑子吗?谋定而后动啊同学。」

如果给他反馈的那个人,恰好司业绩比较好的前辈,他也会自我怀疑:

「怎么人家就显得很聪明很智慧的样子,我从小到大,就是这种没脑子的往前冲冲冲。」

于是我们好多人,都在很努力地做更好的别人,而不是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我们一直处于这种无意义的对比。

对,我称之为无意义的对比。

我们被放在同一条赛道,我们是包装外形功能都一摸一样的商品,全然不顾,我们是不一样的人,我们本不应该在同一条赛道。

但如果坚持不一样,便显得很不安全。

特立独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你我都曾有过被质疑的时候,我们也会害怕不一样。

害怕别人质疑的语气,为了融入所谓的集体,我们把独属于自己的光芒收起来。

但是夜深人静,我们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你会知道,那不对劲。

这种感觉太讨厌了,它仿佛在说,你这个人就不对,他在摧毁我们原本就有的东西。

很多老学员上过我们给成人设计的优势21天训练营,课程交付的目的是:

发挥优势,在你热爱的领域,成为领先的少数人。

这么一个很功利的结果。

但是课后调研,一个让我们吃惊的数据是,有80%的学员反馈,他们更自信,不焦虑了。

只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原本的那些特质,并不差,甚至是很好的,这种自我稳定感,已经给到很多人极大的颠覆感和希望感。

很多很多学员,本身就是父母,他们督促我们,你们要赶紧把优势跟养育结合在一起。

我们这些成人,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改变,因为要跟过去30年的成长经历做对抗,而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能有这种对自己优势的确认感。

他们说,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个从小就自信的人,而不是那个到了30几岁,花了很多时间,焦虑痛苦了很久,才明白:

「哦,原来我是不差的人?」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优势养育课,和优势养育课的发布会。

如果说,同质化竞争,曾经破坏了我们的自我稳定感,我们不希望,它还在破坏孩子。

我们的考试,用同样一套题目去筛选不同的孩子,没精力去顾及那个孩子是爱画画还是更擅长人际交往,

我们的工作,多数时候,以KPI来作为最高效的考核依据,来不及顾及每个员工有不同的天赋秉性。

有人毫无数据意识,但是他点子多;

有人不擅人际交往,但他风险把控能力极强。

……

设置统一的考核结果没有问题,这是高效的管理手段,但是身处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一点:

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人才是终极目的。

我跟所有的家长一样,也在乎成绩,没办法,我们身处于的环境,是以分数高低为游戏规则的。

我也会在孩子考的好时,非常凡尔赛的发朋友圈。

但是扪心自问,真正让我高兴的,不是99.5,而是他取得这个成绩的过程。

我的儿子叫小核桃,快8岁了,2年级,我在跟他相处过程中,也时不时地会掉进单纯在乎结果的同质化漩涡中。

有段时间,写作文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在写作文和看漫画之间,一定是选择后者。

有好几次,我走进房间,会发现他噌得一下把漫画书合起来。

我笑:「你在干嘛?」

他说:「我在找灵感。」

接连几次,他只要一提笔,就开始肚子痛,想喝水。

天下的孩子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我开始认真琢磨这个问题,不是着急,而是心疼,你知道吗?

他东摸摸西摸摸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谁?

让我想起我们这些大人,在经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每个细胞都在拖延。

拖到拖不过去了,就想着赶紧敷衍过去。

希望它慢点开始,快点结束。

试问,这样能把事儿做好吗?

必然不可能。

哪怕出于责任心,逼着自己做了,也是不快乐。

你和我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光。

你问我们研发这些课程究竟为了什么?

我想,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曾经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有些雨,必须要淋,那是历练和经历,但有些雨,真的就没必要再淋了,那是无意义和虚度。

同质化竞争,完全忽视孩子的天赋,把他送上同样的跑道,这种雨,真就别淋了。

如果说,我们这些当爸妈的,做些什么真正可以帮到孩子,

那就是帮他找到独属于他的成功方式。

我花了一段时间观察,认真想,小核桃不喜欢写,一定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写作中找到成就感。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一直在用统一的标准对待他。

我是做编辑出身,拿过稿子提笔就改,是我的职业病。

在很多个加完班的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拿起作文本:

「就写了这么点字数啊?考试的话这个字数不行啊。」

「这篇有8个错别字,你自己再检查一遍。」

「你这都没把所有画面描写清楚,这样考试要扣分的。」

……

朋友们,如果我们在自己家里放一个录音机,录下我们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复读机。

我在打击他对于作文的热情。

我把我认为的标准当成了唯一的标准,早点改完,早点睡觉,你只有写成这样这样这样,才能满足我的期待。

这种反馈方式,任谁也不会爱上作文。

好一点,他凭借着责任心,再写一篇。

多数情况下,他会慢慢讨厌作文。

我全然忘记,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小朋友,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仔细了解过他的能力模型,脾气性格吗?

我又凭什么以我的标准给他确定答案呢?

为什么孩子一直在敷衍着交作业,因为家长一直在批改作业啊。

他把作文递给我的时候,那个眼神,很像一些职场人,「我也不知道为啥要做这个方案,我也没啥兴趣,反正我做完了,你批作业吧。」

在他们眼里,看不到渴望的光芒,

「我想要做一件事,我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光芒。

他在为你做这个方案。

不夸张的说,这种时候,就是浪费生命。

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去创造的人生,就是浪费。

你们知道吗?

我做管理十几年了,常常会遇到「交作文」的同事。

他们说不上讨厌这份工作,但绝对不喜欢,更多时候,是出于「完成任务的责任心」,面无表情的在对待一件事。

很多人年纪轻轻,已经传递出一种不属于这个年纪的疲惫。

华大基因ceo的一个采访里,他说了一句话,

「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不快乐,他就会很累,人做快乐的事情是不累的。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傻的是什么,他可以忍受几十年的这种不快乐的人生,却不愿意奋发图强,花一年让自己变一下。」

如果我问你,你想要快乐的人生吗?

你想要自己的孩子既成功又快乐吗?

我想没有人会否定。

华大基因CEO这段话光点赞就超过10万。

最多的留言是,说的对!认知改变行为!

这句话只有6个字,却恰恰是我们做成人教育以来,最难的6个字了。

你们想过吗?

为什么有人明明不快乐,却不愿意改变。

也许你会说,他懒,他笨。

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的用户案例中,那个最关键的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可以拥有另外一种人生,

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被教育的:

不要管快不快乐,要好好学习。不快乐就不学习了吗?开玩笑!

我们被送上同质化的赛道,并且坚信不移,这是人生唯一的赛道。

你可能会说,我今天是来听怎么养育孩子的,为什么你一直在讲成人。

因为我们,是养育的结果。

而我们必须反观自己,是不是在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通过这个结果,去反推出,我们最需要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柏拉图有一句话: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她往哪里引导,就决定她后来往哪里走。

今天首发的优势养育这门课,我们希望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它是一门面向家长,指向孩子的课程。

产品团队给它的使命是,要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不要小看,「我要学」,这三个字,它包含了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叫做内驱力。

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请我们给他孩子做优势养育的辅导。

原因是他们觉得孩子没什么要性,干什么都无所谓,也不是特别积极。

唯一积极的是玩游戏,但是这让爸妈更焦虑了。

通过交谈和测评,发现这个正在上中学的孩子有很强的进取力,父母特别惊讶,怎么可能,他干什么都没啥积极性。

我们告诉他,你孩子的进取力,主要会在竞争中被激发,说白了,他喜欢比赛,他喜欢跟强劲的对手竞争,这个时候,他会很有积极性,让自己变得更好。

他爸妈说,还真是,他在合唱比赛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练声,后来出国比赛,也是全程都兴高采烈,拿了第一名。

我问,那为什么你们不多给他报各种比赛,激励他呢?

家长们也很诚实,我们觉得唱歌也不是什么正经事,就没往心里去,还是只盯着他学习时候无精打采的样子。

那天,我们跟他一起探讨,怎么把孩子这种竞争中激发出的进取力,转化到学习上。

我们很多用户,每天在工作中处理各种疑难问题,但他们却没想过,原来养孩子,是可以迁移底层动力的,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孩子不爱学习,没有要性,不够有毅力,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是很多家长的担心。

但其实每个孩子都在某些事上有兴致勃勃的底层动力,都是可以提取出来的。

这就是《优势养育》这门课让我们自豪的地方。

我们会在60天的陪伴中,帮你建立优势视角,你和孩子都会发现,原来我可以以这种方法,找到自己学习的内驱力,学得兴致勃勃。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1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