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市照金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内的一面墙壁,两幅地图静静悬挂其上。一幅地图显示年到年期间陕甘边根据地发展壮大过程,另一幅则显示,同时期全国其他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相继沦陷的形势。两幅地图的对比显示,当全国革命形势一片黑暗时,唯有陕甘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合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

近百年后回望,这块彼时仅存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大转弯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最终发展成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照金村考察,他说:“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火种为何埋在了照金?

北倚子午岭、南俯渭北高原,地处耀县(现耀州区)、淳化、旬邑三地交界点,周围群山环抱,山大沟深,崎岖陡峭,这便是照金镇照金村的地形特征了。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这片群山中开展革命运动,并将红色政权铺陈。

这里地处偏远,属国民党力量薄弱地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机动性强,有利于开展游击作战;老百姓饱受苛捐杂税困扰,赤贫千里,群众基础好。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迅速壮大起来,年,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在照金成立,并建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召开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至此,陕甘边党、政、军组织成立,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这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相继沦陷的情况下,唯陕甘边“硕果仅存”。长征后,各路红军在此安营扎寨,恢复元气。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不仅接纳了红军,更投身其中,坚定跟随共产党,使得当地革命武装力量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和发展。

照金村村民张志贵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张彦财是个老红军,11岁就参加了红军儿童团,曾是当地有名的“神枪手”。那时,经常有土匪跟老百姓要吃要喝,吓得老百姓白天不敢出门,父亲就跟着红军清缴了当地的土匪,消除了村民心头一患。当地群众说:“共产党是人民的军队,人们都愿意跟着共产党走。”

照金村新貌。

硝烟过后,照金归于宁静,却陷入“过去有多红,现在有多穷”的窘境。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照金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不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灰色成为这片土地的底色。到此游玩的外地人经常发出感叹:“土色的墙,灰色的瓦,这房子看着像从地里面长出来的一样!”照金村党支部书记梁万营回忆:“那时候,从村里到县城只能坐大篷车,去一次得花三四个小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活脱脱一个泥人儿。人们打趣,这灰头土脸的样子,一看就是照金人。”

但生命的力量在于绝不屈服。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年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开发建设项目启动,照金村得以整体规划建设,曾经“灰头土脸”的家变成了红墙白顶的移民安置社区,自来水、天燃气、暖气通到了家里,幼儿园、红军小学、体育馆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西北山沟沟里的小山村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变成了天然绿色大花园,实现了开发建设的“照金速度”。

照金纪念馆、薛家寨、照金书院、照金滑雪场等一系列旅游产品逐渐被推出,“红色照金”成为一张旅游名片被众人所知,村民们也因镇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收益颇丰。照金村成立村集体企业照金村集团,统筹参与镇区、景区管理,村民既是员工,又是股东,分红收益逐年提升。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全村余人实现了就业创业,连熟人们打招呼都从“上地去?”变成“上班去?”曾经的贫困户张耀军如今在照金镇的商业街经营着一家餐饮店,不用出村,一个月保守收入就有六七千元。就连曾经因困出走的人也重回故里。37岁的梁海涛看中了村里的发展潜力,从广州回到村里后成立了施工队,工程订单不断,他感慨:“环境好、条件好,又有这么好的发展平台,照金村就是我们的‘心安之所’啊!”

“自从年,村里外出打工人员陆陆续续都回来了,不少有想法的大学生也前来创业,如今我们村可是个香饽饽。”梁万营说,近几年,除了发展红色旅游,村里还大力发展社区工厂、特色种植养殖等,村民们的致富门路越走越宽阔。年,照金村人均收入突破1.7万元,真正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先进村的华丽蜕变。

小小村落发生的巨变,见证着这片红色热土的初心不改,也彰显着照金精神的传承,如何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得更远更久,是照金人的孜孜追求。在照金红军小学五年级就读的李紫怡是“红孩儿”宣讲团的团员,“从小,我就听着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明白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想通过自己的讲解,把这些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如今,李紫怡已经被聘为了照金革命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定期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

照金红军小学副校长朱华介绍,为了弘扬照金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学校有效整合了一批红色教育资源,开辟了红色德育课堂,常态化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目前,学校已打造出“小红星讲解员”“小红星合唱团”等品牌学生社团,让孩子在实践中成为红色基因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硝烟远去,勤劳的照金人正以新的方式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扫码观看照金新生活

红色沃土映照信仰伟力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斗争经历,凝聚了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经验,铸就了伟大的照金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照金精神是一种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先烈怀揣崇高信念,救国家于存亡之际。“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要跟着共产党干到底”“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历经岁月,铮铮誓词犹在耳,彰显着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从庙湾、芋园战斗失利,渭华起义惨败,到多次遭受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直至薛家寨失陷,走向胜利的路途充满了曲折和挫败,但革命者们却以更加坚韧的心性,重新站起,继续求索。血与火后,个革命英烈将生命长留照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也像利刃一样刺进了敌人西北的心脏,为中国革命做出历史性贡献。

照金精神是一种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照金苏区时期,在远离党中央,甚至是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以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为指导,结合当时西北实际斗争形式,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革命道路,体现了根据地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特别是陈家坡会议的召开,强调了根据地建设、游击战的重要性,加强了党对红军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使得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遥远西北边区落地生根,也让陷入低潮的西北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

照金精神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一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史,就是一场党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动实践。“群众利益第一”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的共识,为了凝聚共识,他们吃住在群众家中,主动帮助群众干农活,用农民的语言去沟通交流,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根据地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有力地打击了照金周边反动势力,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深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考察时指出: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够在照金落脚,就是因为群众基础好,他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这里的群众能够支持革命,现在我们党要依靠群众,要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我们的事业就固若金汤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

红花遍地开,红军就要来

打倒地主高利贷,杀掉反动派

地主不劳食,收租子又放债

压迫穷人没办法,实实活不成

狗娃嘈嘈咬,红军来咱村

召集大家来开会,起来闹革命

身背上无焰钢,手提那盒子枪

无焰子儿推上膛,打死那些狗官长

刘志丹,智谋精

民情敌情摸得清

正月十五打民团

吃了东西留银钱

刘志丹,真能行

又拔镇子又夺城

替咱穷人打天下

民团军阀都害怕

照金革命纪念馆。

石板房咪棒棒墙

月亮照在山梁上

鸡没叫咪狗没咬

老刘队伍进了庄

柴门下咪支军床

红军天天打胜仗……

金豆豆,银豆豆

颗颗不能随便丢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凝聚前行力量续写全新篇章

梁冰清

“日照锦衣,遍地似金”,这是照金镇的由来。在照金镇照金村,笔者于高处远眺,只见阳光洒满整个崇山沟梁,为葱郁的绿色镀上一层金光,温暖、充盈、溢满,就像照金人现在的生活。

在此地采访的两天,我们遇到了不同的人,但不论老少,总能从他们的言语里,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气神。当地人告诉我们,照金小镇建设之初,只用了10天时间,便拆迁了户住房,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修建了55幢新房。强大执行力的背后,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更是一种面对困难绝不低头的韧劲。

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何来?历史给了答案。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个革命英烈血洒照金,把坚韧的革命火种深埋在照金人骨血之中,让不屈服成为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性格底色,这是经历过炮火纷飞岁月后自发生长的精神力。

事实也证明,这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成为了照金人不断攻坚克难,行进至今天的力量源泉。追求幸福的路途没有捷径,唯有勤劳和付出。利用好外来援助,抓住机遇兴产业、稳根基,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办社区工厂……革命老区有了新蝶变,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找到另一种谋生之道,就像梁海涛所说“村里变成了老乡们的“心安之所”。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这不仅仅是梁海涛一个人的选择,也是照金人为美好生活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照金举办的红色文艺汇演活动。

得益于这笔财富,更要保护好这笔财富。在陈家坡会议旧址,62岁的村民杜天祥从年开始为各方游客做义务讲解,一讲就是10年。他的讲解接地气又极富真情,让听者仿佛感受到了火红年代的枪声和炮声。他称自己为革命旧址守护人,并坚定地认为:“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那些老红军好多已故,但是宣讲他们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这个责任,就落到我们这批守护人身上。”

在照金,红色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照金红军小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前往研学基地锻炼,引导学生走入社区宣讲革命历史,唱红色歌曲、悟革命精神是每日必做功课,甚至连学校的上下课铃声都是军号。当地人告诉我们,红军小学出来的学生坐卧行立跟其他孩子都不同,有信念、守纪律、不散漫是突出特征。或许红色种子,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几十年前,这里山高水远,林茂草长,是落后和贫困的象征。如今,一样的山水和天地,不再是制约和局限,而是自然的乐园,是红色历史的印记。而其中发展优劣势的调转关键,不仅在于机遇和外来援助,更在于长久的民之所向和革命精神给予的支持。硝烟虽远去,但先辈的付出和嘱托是今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勤劳的照金人正以新的方式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将照金精神写进方方面面,再现革命圣地之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梁冰清王可依

监制:杜兰萍编辑:裴逊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yl/1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