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十三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年,卒于年。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年,悬壶北京。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十三) 振颤 帕叠森氏综合征 张某,女,49岁 于年12月6日初诊 患者一身颤动已2年余,西医诊断为帕金森氏综合征,曾服用中药、西药,疗效不显彦6诊时,患者精神呆滞,少言音低,振颤以上肢以及头部尤甚,伴有心烦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苔白,脉濡滑且数。证属血虚肝热,络脉失和。治拟清污肝热,养血和络。 药用: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木瓜10克,钩藤10克,赤白芍各10克,桑技10克,丝瓜络10克。 服药14剂,颤动已减,余症见轻,舌红苔白,脉濡软,沉取细弦,用疏调气机,养血育阴方法。 药用: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勾藤10克,木瓜10克,元胡6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旱连草10克,女贞子10克,阿胶珠10克(烊化)。 服药7剂,精神好转,颤动已止,二便正常,用养血育阴,疏调木土方法。 药用: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香附10克,木香6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牡蛎30克。 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本病案以振颤为主症,曾用不少中药,多以平肝潜阳,安神镇惊,祛风活络为主,西医曾用过左旋多巴等药,疗效均不明显。赵师从脉、舌、症等综合分析,认为是血虚肝热络脉失和之症。因此先以清泻肝经之热,佐以养血和络之法,服药2周,颤动大减。又以养血育阴,佐以清热之法,服药1周,病症解除。赵师所说:“用药不在轻重,要在切中病机。” 发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刘某,男,3岁。 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院用激素治疗月余无效。年3月吾师初诊时,血小板数仅为30×10。/l.全身有散在性瘀斑,下肢较多,部分融合成片,鼻衄时作,夜寐不安,便干溲黄,形瘦舌红,苔黄且干,脉象弦数。诊为热入血分,肝失藏血,治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之法,用升降散加味。 药用蝉蜕3克,僵蚕6克,片姜黄3克,大黄1克,白茅根10克,小蓟10克,生地榆6克,炒槐花6克,茜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7剂后复诊,全身瘀斑颜色转淡,未再出现新的瘀斑,鼻衄末作,化验血小板已上升至90×/l。继且原方7剂,诸症续减,血小板上升至×/l。 此后继用上方随证加减,如饮食积滞不消加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肝热夜寐不安加柴胡、黄芩、川楝子之类。如此调治3个月,血小板维持在(~)×/l。紫癜、鼻衄等症未再出现。 [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瘀斑反复出现为临床特征,应属中医发斑范畴。传统辩证有虚实两方面原因。今赵师据其斑色紫黑、便干溲赤、脉数舌红等脉证表现断为热入血分,然其用升降散者何也?盖取其升降气机之力为胜。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若肝经郁热则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肝失藏血之职而为诸出血症撤欲宣泻肝经及血分郁热,宜先调其气机,气得畅行则郁热宣散,血循于经则出血自止,因此用升降散加凉血化瘀之品治之舭为赵师临床惯用方,效果甚为满意。 齿衄 再生障碍性贫血 袁某,男,70岁。患再障3年余。屡进温补,疗效欠佳。 年3月初诊。自述齿缝出血经常发生,近日加重,每日必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烦急躁液寐梦多。舌淡胖,苔腻垢厚,脉象弦滑细数。血色素5克%,白细胞/mmsup3/sup,红细胞万/mmsup3/sup,血小板6万/mmsup3/sup。 脉证合参,辨为肝经郁热兼湿热中阻,治宜清泄肝胆,疏调三焦。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柴胡、片姜黄各6克,大黄1克,僵蚕、黄芩、川楝子、焦六曲、焦麦芽、焦山楂、水红花子各10克。 7剂后复诊,药后牙齿出血显著减少,患者自觉体力增加,血常规化验,血色素升至9克“,红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均有所提高,遂依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齿血完全消失,血色素稳定在11克左右,自觉症状大减,面色渐现红润,精神体力大增。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严重贫血、反复出血,和抵抗力低下所致的继发感染。由于本证的贫血貌表现明显,如面色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无华,并常伴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虚弱症状。故本病常常被辨为血虚而用补法治疗。然而,无论补气、补血、补脾、补肾均鲜有效果。赵师认为本病之血虚仅是表面现象,病之本质乃是肝经郁热灼伤营血,血伤则虚,血热则溢。因肝主藏血,又主疏泄,肝经郁热不得宣泄,则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等症;疏泄失职,三焦不畅,则舌苔牯腻垢厚;郁热伤血动血,则脉来弦细动数。因此,虽见血虚,亦不可温补。且热不去则血难复,故治宜疏泄肝胆郁热,可用升降散加清肝之品。 鼻衄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崔某,男,16岁。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年余,经化疗虽有好转,但经常反复。服中药补剂则增重。年4月从外地来京求治于师。当时其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已有半年之久未曾消失,症见鼻衄齿衄,口苦咽干,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舌红、苔黄根厚;脉象弦滑细数,按之有力。全是一派火热之象,遂立凉血解毒为法。 方用蝉衣、青黛(冲)、片姜黄各6克,大黄2克,生地榆、赤芍、丹参、茜草、小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0克。服上方7剂,衄血渐止。 继服7剂,血中幼稚细胞显著减少,后依上法加减治疗半年,诸证消失,周围血幼稚细胞消失,病情稳定,未见反复,遂携方返里继续调治。 年9月其家人来亦告知,三年来坚持依法治疗,病情稳定,血象检验各项正常,目前仍每周服药2~3剂,以资巩固云。 :白血病是~种原因未明的恶性血蒗病,临床上虽有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之分,但总以骨髓中白细胞系列异常增生为特征,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也出现质和量的异常改变。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贫血貌及继筮感染。早先对本病的认识多因其贫血及虚弱症状而辨为虚证,常以补法治疗,然鲜有收效者。赵师认为本病或因遗传,或因中毒,或园邪毒深入,其病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在于骨髓热毒,由骨髓延及血分,故临床表现为血分热毒之象,其反复出血即是血热妄行的表现,决无气不摄血之可能。故治疗大忌温补,只宜凛血解毒,可用升降散加凉血解毒之品。本案即以凉血解毒为法,坚持治疗,而获成功。 又按;以上三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三者均为造血系统难治之病。出血倾向、贫血貌和一般虚弱症状是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因此,依据传统观点常常将其辨为血虚证而用补法治疗。而赵师则认为,中医临床强调审证求因,求本治疗,不可见证治证。一见虚弱症状,便谓其病属虚而投补剂,并非中医的辨证论治。因为任何一个症状或证候的出现,其病机都存在虚实两方面的可能性,其症状表现只是表面现象,必须透过现象,抓住病机本质,这就是《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的辨症原则,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就上述三病而言,其血虚的表现固然明显,但导致血虚的原因——即其病机究竟是什么?必须详加辨析。赵师根据其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苦口干,便干溲赤,脉之弦滑数丽有力,舌之质红苔黄垢厚,脉证合参,综合分析,辨其基本病机为血分郁热,热伤其血,新血不生而现血虚之象;热与血结,瘀阻脉络而致反复出血。其病本于血分郁热,热之不去,出血难止,血虚难复。故定其基本治则为凉血化瘀。然既云凉血化瘀为治,何以皆用升降散加减?盖用升降散者,取其疏调气机为胜。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依血,血行随气。故欲宣散血分之郁热,必先疏调气机之郁滞。上述三者固为血分之病,然其未有不致气机失畅肝胆郁滞者,故烦躁易怒,夜寐梦多,脉来弦数,诸证显见。是以选用升降散疏调气机为先,随证加入凉血化瘀、疏利三焦、清热解毒之品,以其切中病机,而能应手取效。《内经》所谓“必先五胜,疏其血气,而令条达”,此之谓也。血病用升降散调气亦从此义。 臌胀 肝硬化 卢某,男,46岁 年3月11日初诊 自20岁时患肝炎,经治疗后,一直尚好。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肝脾肿大,中等硬度,结合超声波、同位素检查确诊为肝硬变。现面色眺白,牙龈经常出血,全身乏力,头晕心烦,失眠梦多,脘腹胀满,皮肤甲错,时有低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腻且黄厚,脉沉弦细且滑数。证属湿热郁滞于肝胆。拟治先调气机,解郁结,升清降浊。 药用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杏仁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腹皮10克,大黄2克,焦三仙各10克。 服药10剂后,诸症见轻,二便正常,食欲渐增。仍以前法,佐以凉血化瘀。 药用柴胡10克,黄芩6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茜草10克,杏仁10克,旋复花10克,白头翁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 又服10剂,饮食二便正常,精神较佳,唯肝脾肿大未消,继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佐以软坚散结。 药用当归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旋复花10克,益母草10克,茜草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3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0克。 服药30剂后,以此方加减改制成丸药,又服药三个月,医院复查,生化指标均属正常范围,肝脾均有较大幅度回缩,质地变软,并可以做轻工作。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相当于中医的“臌胀”、“癍瘕”、“积聚”等症,其证情变化复杂多端。究其病机,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关键是正虚,治疗多以补正为主,或兼加活血、逐水、清热等。而赵师认为,肝硬化临床见证虽然繁多,细析之,其关键是气、火、湿、食之郁,病由此而生,又由此而变甚{至于出现阴阳失调或瘀血结聚,则是由诸郁所伤或诸郁不解发展而来。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采取以疏肝解郁为主,配合活血化瘀,咸寒软坚,调整阴阳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调治,再配合饮食调养、走路锻炼,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早期肝硬化 孙某某,女,60岁 患者慢性肝炎10余年。医院检查血浆蛋白下降,白球比值倒置,认为已发展到早期肝硬化。建议中医治疗。 现证脘腹及两胁胀满不舒,食后为甚,右胁隐痛,按之痛加,食欲不振,一身疲乏,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两脉弦滑且数,舌红苔薄黄。肝胆郁热入于血分,先用清化方法。 柴胡6克,黄芩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七付 药后腹胀渐轻,夜寐较安,恶梦渐减。脉仍弦滑,按之濡软,舌红苔白。仍用调和肝胃方法。 荆芥6克,防风6克,川楝于6克,元胡6克,香附10克,木香6克,焦三仙各10克,柴胡6克,郁金10克,七付 药后诸证平稳。患者自行停药两周。近日腹胀又作,夜寐梦多。脉象濡滑且数,舌红苔黄且腻,湿热蕴郁不化,三焦不畅,仍用清化湿热方法,疏利三焦,以退其胀。 苏叶梗各10克,川楝子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后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0克,炒枳壳6克,七付 药后大便畅行,腹胀减轻,纳食有增。脉仍濡滑,舌红苔腻,仍用前法加减。 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苏叶梗各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大腹皮10克,术香10克,郁盒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剂 湿热蕴郁三焦,肝胆郁热未清,夜寐梦多,心烦急躁,脉象濡滑且数,舌红苔黄而腻,仍用清化方法。 川楝子6克,元胡6克,夏枯草10克,龙胆草2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青陈皮各10克,郁金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七付 下肢沉重,无力以动,腰背作痛,脉象濡滑,按之有力而数,舌红苔黄腻。湿痰蕴热互阻,疏调气机,涤痰通络,以缓其痛。 苏叶梗各10克,半夏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片姜黄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大腹皮10克,钩藤10克(后下),七付 药后下肢甚感轻快,腰背疼痛皆止。胸胁痞闷不舒,脘部尚有压痛。脉象濡滑且数,仍用舒调气机方法。 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半夏10克,黄连2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舌黄根厚,脉象濡滑,湿热蕴郁,头目不清,脘腹胀满不舒。仍用清化湿浊方法。 苏叶梗各6克,青陈皮各10克,半夏10克,炒枳壳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晚蚕沙10克,蔓剂子10克,七付 :本案患者早期肝硬化,以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并有皖胁腰背诸痛。据脉舌色证分析,其为湿热蕴郁不化,肝胆郁热探入血分。故其治疗从请泄肝胆郁热,清化睥胃湿热,瘟血化瘀,疏利三焦几方面调理浦泄肝胆郁热用柴胡、黄芩、川檩子、龙胆草、夏枯草等;清化湿热用佩兰、藿香、茵陈、苏叶梗等;凉血化瘀用丹参、茜草、赤芍、郁金、元胡等;疏利三焦用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等;疏理气机用青陈皮、香附、木香、枳壳等;通络止痛用丝瓜络、桑枝、白芥子。治疗中不用扶正,不用守中,不用滋腻。依上法随证治之,并配以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方法,经过近一年的治疗,该患者各种症状消失,体力增强,肝功化验正常,白球比例正常,并恢复了正常工作。 癌 转移性肝癌 周某某,男,40岁 年5月20日,患者因胃脘部肿块伴疼痛呕吐于年11月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全切术。年因医院检查,B超提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转移性肝癌。 年3月14日,超声所见:左肝外段及内缘均见低回声区,分别为2.0×2.1cm,3.O×2.9cm大小,边界尚清楚。右肝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区。提示:左肝内多发性占位性病变(M)。 患者自觉右胁下胀满不适,阵阵作痛,心烦急燥,夜寐梦多,口干咽燥,舌红瘦,苔白而于,右脉弦细滑,左脉弦细。此为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良由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所致。先用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旋复花10克,片姜黄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香附10克,术香6克,丹参10克,焦三仙各10克,20剂。 并嘱其注意忌食辛辣厚味,只吃清淡素食,并每日坚持散步运动,不可间断。 :年6月10日 药后胁下渐舒适,疼痛大为减轻,诊脉仍弦细,舌红苔白且干,心烦梦多。气机渐调,郁热未清,继用疏调气机方法。 蝉衣6克,疆蚕10克,片姜黄6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焦三仙各10克,6剂 :年6月17日 舌红且干,脉弦细而数,夜寐欠安,仍属肝经郁热未清络脉失和之象,再以疏调,参以凉血化瘀。 半枝莲10克,白头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竹茹6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6剂 ;年6月24日 夜寐渐安,心烦亦减,右脉弦细而滑,左脉濡软,郁热渐轻,仍用前法进退。 半枝莲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焦三仙各10克,6剂 :年7月1目 脉象滑软,舌红苔白,嗳气不舒,再以凉血化瘀通络方法。 半枝莲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陈皮6克,片姜黄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焦麦芽10克,6剂 :年7月8日 脉象濡软且靖,舌白腻润,诸症皆减,仍用凉血化瘀方法。 半枝莲10克,半边莲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焦三仙各10克,12剂 :年7月22日 脉象濡软,舌红且绛,肝区不舒,用益气化瘀方法。 生黄芪10克,沙参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6剂 :年7月29日 日前复查B超,结果如下: 年7月27日超声所见:肝左内叶见1.3×1.2cm低回声团,边界清晰规则。余回声可。 超声提示:左肝内叶窦性占位病变(M) 诊脉弦细滑数,夜寐梦多,仍属郁热未清,热在阴分,继用凉血化瘀,益气活络方法。 生黄芪20克,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10克,半枝莲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蝉衣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片僵蚕6克,僵蚕10克,30剂 患者携上方返回山东老家,续服3个月,一切症状消失,身体日渐强壮。于年u月来京复查,结果如下。 年u月9日超声所见:肝内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团,血管清晰。胰腺显示不清。 超声提示:肝内未见明显异常。 年8月患者再次返京复查,结果仍未有异常发现。 :本案为胃癌术后转肝癌,恶性程度很高,赵师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综观本侧治疗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初诊、二诊,以疏调气机以解肝郁为主。 虽然患者因癌肿消耗,手术及术后脾胃运化失司日久而致气阴两伤,但其病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肝郁热。因为患者得知自已患了癌症,术后复发转移,自以为无法可治,将不久于世,故尔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终日闷闷不乐。这是造成肝郁气机失调的主要因素之一。肝郁日久必然化热,故表现为肝郁热如心急烦躁,夜寐梦多。郁热在里必然伤阴,故又有口干、脉细、舌瘦等表现。比较起来,肝郁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故治疗以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热,方用升降散为基础,蝉衣、僵蚕秉清化之气而升阳上达,合旋复花、杏仁、枇杷叶宣肺下气而降浊,用片姜黄疏利气血之瘀滞。以丹参助其活血化瘀,木香助其调气,焦三仙消积滞而通三焦。并教患者素食以保运化,锻炼以运气血,忌食辛辣厚味则六腑清净,郁热不生。如此综合调理则肝家郁热得以解散,虽不治癌,而直拨致癌之本矣。 治疗的第二阶段从三诊到六诊,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疗之后,气机渐畅,症状渐减,患者心情较前平静,也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此时的治疗重点逐渐转移到凉血化瘀方面。因为肝为藏血之脏,肝郁热日久,必然造成热八血分而致瘀滞,故单纯疏调气机虽属必要,但针对性不强,必须和凉血化瘀结合起来,气血双调,故在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增入半枝莲清热解毒,白头翁、赤芍、茜草凉血化瘀。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治,患者自觉各种病状逐渐减轻,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信心十足,积极配合治疗,经B超复查,提示肝内原有的两处癌肿,一处消失,一处明显缩小。 治疗的第三个阶段从七诊开始在原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增入益气扶正之品,因为本病之初就存在气阴两伤,属正虚邪实之病。经过前二阶段的治疗之后,郁热邪气得以渐渐消散,此时再议扶正即无恋邪之虑,况诊其脉象濡软,气分已显不足,若一味专以清化方法并非上策,此时选用扶正祛邪最为恰当时机。故用药在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生黄芪益气扶正,生脉散益气养阴。患者返里前携带方中又增入焦三仙、水红花子,因其返里后需长期服用,故增入焦三仙、水红花子以助化,如此则配伍全面,方宜长期服用。患者以此方坚持服用3个月,肝内肿物全消,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m/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林洪生从平衡论治肿瘤
- 下一篇文章: 郭博士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