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温毒(白血病)的辩证施治与临床案例

本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身体虚弱乏力,易感染,长期低热或高热,体重减轻,出血,进行性贫血,肝、脾、淋巴腺肿大及骨、关节痛等。周围血象和骨髓检查可确定诊断。

辨证:总的来说为正虚邪实。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以取督脉、足太阳、任脉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大椎、膏肓俞、四花穴(相当膈俞、胆俞穴)、神阙、足三里。

灸法:

(1)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4~5壮,选用高和底径均为0.8厘米的圆锥状艾炷。患者取俯卧位,为避免和减轻患者施灸时疼痛,可先用1%普鲁卡因于穴位处皮内注射(皮丘直径约1厘米),然后上置艾娃施灸。施负完毕贴上灸疮膏药,待化脓后(约1周),视分泌物多少每日或隔日清创口,换膏药,直至结痂愈合。

(2)消痞散敷灸:取水红花子30克,樟脑12克,皮硝30克,桃仁12克,地鳖虫12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山甲片15克,三棱15克,白芥子15克,王不留行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白附子9克,元胡9克,上药共研极细末,加入麝香1.2克,冰片3克,混匀,密贮备用。敷灸时取上药适量,加蜜及醋调成泥膏状,于脾大之局部,油纸用热水袋外敷,每日换药敷灸1次。

▲大椎穴

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症;热病,中暑,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骨蒸潮热,疟疾,癫痫,狂症,小儿惊风,疖肿,胸痛,呕吐,项强,脊背强急。

▲神阙穴

神阙穴,经穴名。出《外台秘要》。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膈俞穴

膈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第十七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间。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作用。定位此穴道的时候一般采用俯卧的姿势,膈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足三里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足三里是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主治疾病有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本穴为强壮保健要穴,坊间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说法。

1.据浙江省中医研究所肿瘤白血病研究组报道,采用艾炷瘢灸法治疗急性白血病9例,取得一定效果。本组病例均系经联合化疗骨髓象呈现缓解的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取穴:大椎、膏肓俞、四花穴。以上穴位可1次或分次选用施灸,按以上艾炷瘢痕灸法操作。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用上法治疗后,有6例体力好转,3例食欲增加,4例盗汗消失,7例血红蛋白有不同幅度上升(接近10克%),血小板一直维持在10万以上,4例原来白细胞在3,以下者,均升至正常范围,白细胞分类见幼稚细胞减少或消失。1例部分缓解者骨髓抑制解除,3例缓解期达13个月以上。(浙江省中医研究所肿瘤白血病研究组:新医学,7:,)

2。据颜氏等报道,采用消痞散敷灸治疗慢性白血病脾肿大7例,观察结果:显效(较治疗前缩小5厘米以上)者4例,好转,(较治疗前缩小2~5厘米)者1例,无效者2例。一般贴敷3~5天开始见效,2周内明显缩小,3周后进步较缓慢。病程长者疗效较差。(颜德馨等:慢性自血病脾肿大的外治法,中医杂志,9:15,)

1.本病采用灸法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如能结合中药治疗更可提高疗效。

2.《灵枢·官针》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本病采用灸法而灸治于大椎、膏育俞、四花穴、神圆、足三里等穴,具有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3.本病除用灸法治疗外,还应有机结合中西药物治疗,则对提高疗效更有裨益。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m/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