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异常的治疗

口味异常是中医内科临床中经常见到的症状,往往是由病人自己表述出来的。其严重者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在口味异常中有口酸、口苦、口甘、口辛、口咸,还有口臭、口涩、口香(烂苹果味)、口腥、口淡等,经常见到的是口酸、口苦、口甘、口臭、口淡。

口酸伴有腐味,有胃胀满,呃逆,或大便味臭,为消化不良所致,则当健胃理气,消食导滞,可用保和丸方加减治疗,常加槟榔片、木香、制大黄等;

口酸同时有嗳气吞酸,胃灼热,脘胀,胸闷胁痛的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当疏肝和胃,经常用柴胡疏肝汤与左金丸加减治疗,常加海螵蛸、瓦楞子、枯矾、半夏、川楝子、鸡内金、炒莱菔子、枳壳。

口苦伴有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或往来寒热等少阳证者,则用和解表里的小柴胡汤加减,常加车前子、滑石、藿香叶、厚朴、草果仁等。

口苦兼有头痛胁痛、目赤涩痛、耳鸣如潮,或男子阴痒淋浊、女子黄白带臭者此为肝胆实火、肝胆湿热下注之证,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味,常随证加黄连助泻火之力,加菊花、木贼草、枯草以清肝明目散风,加滑石、薏仁、萆薢、石菖蒲、茵陈、连翘、蚤休、萹蓄、地榆、山药、黄柏等以增加清热利湿之功。

口苦咽干,胸胁胀满,嘈杂吞酸的肝郁化火者,当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之,常加大黄、龙胆草、车前草、黄连、吴萸、黄芩等。

口苦面目匀黄,右胁闷胀疼痛,寒热往来,尿黄便黏者,乃胆腑郁热所致,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常加茵陈、金钱草、郁金、焦栀子、木香、元胡、川楝子等;兼有结石者加海金沙、硝石、矾石。恶呕者加陈皮、竹茹、厚朴等。

口苦有阳黄热重于湿者,用茵陈蒿汤加味,常加黄柏、连翘、垂盆草、水飞蓟、公英、虎杖、车前草、滑石、泽泻、红藤等。

口苦有胁肋胀痛,胸闷气短,常太息,呃逆嗳气,神情抑郁者,属肝郁气滞之象,则用柴胡疏肝汤疏肝理气,常加用川楝子、元胡止痛,郁金、木香行气通络。有肝气犯胃而见腹泻、腹胀、肠鸣者加白术、茯苓、防风。

口苦而有半身不遂,口眼?斜,肢强语謇,眩晕头胀,心烦,便秘等中风后遗症者,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常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火,加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生地黄、山萸肉、白芍、当归以滋阴柔肝,有心烦热重者加生石膏、龙齿、黄连、黄芩清热安神。便秘腹胀甚者加大黄、芒硝、枳实以通腑泄热。

口微苦多在晨起明显而兼见肝肾明虚,肝阳偏亢者,多发生在高血压有眩晕症状的病人,治当在滋补肝肾之中加清肝泻热之品,常以知柏地黄汤方加车前草、茵陈、泽泻、白术、夏枯草、益母草等。

口苦体胖,消谷善饥,心烦胃灼热嘈杂,此为胃热盛,脾滞不化所致,治当清胃泻热,消食导滞,可用四逆散加小承气合保和丸治之。主药为:柴胡、白芍、枳实、大黄、芒硝、半夏、茯苓、陈皮、炒莱菔子、黄连、黄芩、连翘、炒麦芽、木香、槟榔片、滑石、海螵蛸、决明子、水红花子等。

口苦有小便频涩刺痛,色黄赤,少腹拘急,胀而痛者为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的热淋,当清热利湿通淋,用八正散加减治疗,常加萆薢、大黄、黄柏、公英、地丁、蚤休、石韦、金银花等药。

口苦而黏,小便点滴不通,少腹胀满而成癃闭之证者,也用八正散加味。有口舌糜烂者合导赤散方,久病下焦肾阴衰枯者合滋肾通关丸(由黄柏、知母、肉桂组成)等。

重则尿不通,上有呕吐,口不苦而有尿臊臭味,甚有神志改变,则欲成关格之症,则当以黄连温胆汤加通草、大黄、水蛭、益母草、车前子、草果仁等降逆和胃、清热利湿、祛瘀通格。

口甘一般为糖尿病所为,多是因脾虚湿阻所致。《素问●奇病论》曰:“病有口甘者……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转为消渴。”在临床中虽都为消渴之病,有口甘者,亦有口不甘者,其口甘者,随着糖尿病治疗,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则口甘自愈。糖尿病的治疗需分证辨治。如口甘非纯正甘甜,有如腐坏之苹果味,则是糖尿病有所加重,轻者为酮体出现的客观反映,重则为酮症酸中毒,不可小视,当中西医结合积极纠酸,以防再变。

酮症酸中毒得到纠正则其甘腐之味自除。中医对此也是强调辨证治疗,择加黄连、黄芩、土茯苓、泽兰、乌梅、鬼箭羽、大黄、水蛭、西洋参或生晒参等药。

口臭是指口中呼出秽浊的气味,自己和他人均可嗅到。《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口臭候》云:“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素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之言。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饮食失节,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嗜烟,或外邪所袭,肺失宣降,从而导致浊秽之气反出上窍,形成口臭。因此口臭的治疗多从调理肺脾肝的气机功能着手。

嗜烟口极臭者,首当节其烟,并以泻白散加味治之,药用桑白皮、地骨皮、桔梗、黄芩、瓜蒌仁、薄荷、陈皮、半夏、射干、杏仁等。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者,以《古今医方集成》中甘露茶加减治之,药用橘皮、茶叶、神曲、谷芽、山楂、厚朴、枳壳、乌药、薄荷、藿香、香薷。

肝失疏泄有湿热苔黄厚腻者用柴胡疏肝汤与普济解毒丹加减,药用柴胡、白芍、香附、枳壳、茵陈、射干、白豆蔻、藿香、石菖蒲、川木通、滑石。皆可配合香薷、藿香,薄荷煎汤含漱。

口淡是病人自觉口淡,食无味,多属脾胃虚弱,多在病虽愈而胃气尚未完全恢复时出现,则以健脾丸方加减治疗,药用党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扁豆、砂仁。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栗德林---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图书作者:栗德林

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5月

内容简介

《栗德林》收录了栗德林教授从医近50年临证主要经验和对中医药精心研讨、耕耘中医教育的亲身体验。

《栗德林》分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其中医家小传介绍了栗德林教授的生平,高度概括了在医、教、研、管方面的主要事迹和成果;专病论治选择了18个中医内科常见疑难病进行总结,见解独到有新意;诊余漫话精选19篇,涉猎内容广泛、深入,体现了栗德林教授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勤于实践和总结的特点,是其学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谱记录了栗德林教授的成长过程及行医以来历年所取得的成绩,折射出“先做人、后做事,学理论、重临床,拜名师、博众长,先继承、再发扬”的成医之路。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医学生及从事中医教育、科研、管理的工作者参考阅读。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m/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