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多见于乙型肝炎,属于黄疸,胁痛,癥积,虚损等范畴,疾病早期,湿热疫毒之邪侵及中焦,滞留肝胆,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从而出现胁痛,黄疸,恶心,厌油,腹胀,纳呆等症状。

毒邪深伏于肝,日久伤肝血,损肝阴,热邪亦可伤阴,或病人素为阴虚体质,可见肝肾阴虚;肝炎偏于湿者,湿邪易伤阳气,湿毒壅塞脾土,滞肝气,损中阳,日久可见脾肾阳虚,另外阳虚体质病人发病或者疾病前期大量用清热解毒药伤阳,亦可见脾肾阳虚。正虚邪恋,故见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湿热久居或肝郁气滞,气血运行受阻,加上热邪灼伤津血,势必导致瘀血内停,形成肝硬化等不良后果。

治疗时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证型对症下药,但注意的是,疫毒,正虚,血瘀贯穿疾病始终,不可忽视。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解毒,扶正,活血等品方乃上策,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病毒,调免疫等法,这与中医解毒,扶正之法吻合,解毒是因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不论急性还是慢性,病毒始终存在,影响健康,故解毒之品不可少;扶正也是病情需要使然,慢性肝炎之所以迁延不愈,可以说正虚是最主要原因,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之法自然可以改变正虚邪恋状态,有利于疾病向愈;活血往往被很多人忽视,慢性肝炎病人经过肝穿检查都会发现不同程度的肝损,日积月累有部分人可以发展到肝硬化,在治疗慢性肝炎的时候适当用一些活血药可以使这个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所谓上工治未病,总要比等发展到肝硬化时再考虑活血要好的多吧。

另外活血之法也可以改善肝内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对肝病的痊愈也有很大意义的。所以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解毒,扶正,活血药可以明显的缩短疗程,效果也甚为稳捷。在选药上,需要注意,解毒药多数寒凉,阳虚病人慎用,但可以选甘草等,扶正之品尽量不能助邪,比如肝炎急性期或者湿热明显,用人参扶正就不妥,容易加重湿热症状,但可以选蚂蚁,旱莲草等。

具体辩证分型如下:

1肝胆湿热:右胁胀满,心烦口苦,目睛发黄,小便短赤,大便粘腻臭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用药多选茵陈蒿,龙胆草,栀子等。

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肝胆湿热交争,郁滞于中焦不化,症见胁痛口苦,咽干舌燥,渴而不欲饮,头晕目眩,胸胁痞闷,恶心厌油,食少而腹胀(呈持续性)或有烦热,午后低热,周身沉重乏力,大便黏滞恶臭,排便不爽,小便混浊色黄,并有臊味气重。舌红,苔黄厚而腻,肝功多异常,黄疸指数可有升高。

治法:清泄肝胆湿热,升清降浊。

方药:二金汤加味:茵陈24g,连翘9g,海金沙12g,荷梗12g,鸡内金9g,矾郁金9g,通草6g,薏苡仁30g,胡黄连9g,竹叶9g,蒲公英15g,甘草3g,焦栀子9g。水煎服。

加减:偏于热盛者加川大黄、黄芩;偏于湿盛者加苍术、冬瓜仁、苦参;恶心厌油或呕吐者加寒水石、陈皮、藿香、生姜;血清胆红素升高者加田基黄、车前草、矾郁金、茵陈倍量、赤小豆;午后低热者加银柴胡、黄芩、胡黄连;肝功明显异常,ALT升高者加板蓝根、败酱草;HBsAg(+)加蝉蜕、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明矾、青黛等。

2肝郁脾虚:胁肋胀满不舒,情绪波动加重,善太息,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弦弱或沉缓。用药多选柴胡,陈皮,白术,茯苓等。

主症:本型多见胁痛腹胀,胃呆纳少,腹胀,便溏,肢体困重无力,甚或疲惫酸楚,或有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检查可见肝肿大,肝功多有异常,以浊度升高为主,或A/G倒置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则:疏肝健脾,培土益中。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归芍异功散或逍遥散等均可加减应用。柴胡12g,杭白芍12g,党参9g,茯苓15g,苍术、白术各15g,薏苡仁30g,青皮、陈皮各9g,木香6g,砂仁9g,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

加减:①浮肿明显者加仙人头、扁豆皮、黄芪皮、泽兰、车前子;②胃纳差,伴呕吐者,加半夏、青竹茹、生姜;③浮肿久治不消,或消而复肿,肝功损害,A/G倒置者,加用补肾药物,以脾肾双补为法,如熟地、黑豆、菟丝子、鱼鳔胶珠、冬虫夏草、枸杞子,久服可收良效;④长期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者,多为脾阳不振,清气下陷为患,可加用升麻、白术、黄芪、粉葛根,仍不应,可考虑加干姜、附子等温化之剂。

3肝肾阴虚:胁痛隐隐,双目干涩,低热盗汗,咽干口苦,头晕耳鸣,腰腿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数。用药多选女贞子,旱莲草,枸杞等。

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肝炎,病久及肾,子令母病所致。除胁痛、腹胀、疲劳等症状外,常伴失眠、多梦、心悸、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无力,时有五心烦热,口干舌燥。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归芍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药用沙参15g,麦冬9g,石斛12g,枸杞子15g,白芍15g,生熟地黄各15g,菟丝子30g,楮实子15g,青皮6g。水煎服。

加减:偏于肾虚,腰膝酸软无力,五心烦热,梦遗滑精,目无所见,以归芍地黄汤加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偏于阴虚者,虚烦易怒,少寐易惊,妇女月经不调,加补肝煎;以失眠多梦、心肾不交症状为主者,以天王补心丹、何首乌延寿丹为主。阴虚阳亢,上实下虚,头胀头晕,目生金花,上方加桑麻丸(黑芝麻30g,桑叶9g)。

4脾肾阳虚:胁肋隐痛,腹部胀满,口淡无味,乏力喜卧,肢冷畏寒,性功能低下,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用药多选黄芪,蜂房,肉桂等。

主症:本型多见胁痛腹胀,胃呆纳少,腹胀,便溏,肢体困重无力,甚或疲惫酸楚,或有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检查可见肝肿大,肝功多有异常,以浊度升高为主,或A/G倒置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则:疏肝健脾,培土益中。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归芍异功散或逍遥散等均可加减应用。柴胡12g,杭白芍12g,党参9g,茯苓15g,苍术、白术各15g,薏苡仁30g,青皮、陈皮各9g,木香6g,砂仁9g,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

加减:①浮肿明显者加仙人头、扁豆皮、黄芪皮、泽兰、车前子;②胃纳差,伴呕吐者,加半夏、青竹茹、生姜;③浮肿久治不消,或消而复肿,肝功损害,A/G倒置者,加用补肾药物,以脾肾双补为法,如熟地、黑豆、菟丝子、鱼鳔胶珠、冬虫夏草、枸杞子,久服可收良效;④长期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者,多为脾阳不振,清气下陷为患,可加用升麻、白术、黄芪、粉葛根,仍不应,可考虑加干姜、附子等温化之剂。

5瘀血内停:胁痛夜重,拒按,胁下有时可触及癥块,面色晦暗,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用药多选三七,鳖甲,丹参等。

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肝炎后期,或早期肝硬化,临床可见两胁痛著(部位局限),烦躁易怒,面色晦滞,口唇色绛,舌下青筋暴露,面有赤痕爪缕,或有齿衄、鼻衄,妇女有月经不调等。形体消瘦,乏力少神。查体肝脾可明显肿大,质韧或硬,可见肝掌,蜘蛛痣,脉弦数或沉涩,呈正败邪实之征。肝功可见重度损害。

治法:舒肝化瘀,活血软坚。

方药:舒肝化瘀汤加减:柴胡12g,白芍12g,马鞭草30g,三棱9g,莪术9g,龙胆6g,川大黄6g,生牡蛎30g,鳖甲30g(先煎),射干9g,大枣5枚。水煎服。

加减:瘀血不散,结于胁下,每多见有低热,可加胡黄连、白薇、十大功劳叶,无湿象者可加沙参、生地黄;鼻衄、牙衄者,多为血热妄行,可加炒生地黄、茜草根炭、生侧柏叶;脾亢,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低,周身皮肤可见瘀斑,脾脏肿大明显者,可加生瓦楞子、水红花子、鸡内金粉(冲)、鳖甲(先煎半小时再下诸药),大枣5枚;胁痛不移(有少数病人胁痛如指肚大小,范围局限,固定不移),多为死血作痛,可适当加入破血通络药物如炒水蛭、山甲珠、刘寄奴、凌霄花、路路通、丝瓜络、王不留行等;正气虚弱,机体衰微,应攻补兼施,上方可随症加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等扶正药,不可一味玫伐,以防损伤正气;瘀去大半而止,续以丸药缓图,丸剂取效虽缓,但其攻坚、消瘀、消积之力强,1日多次服用,效力持久,为瘀证善后治疗之大法,临床常用化坚丸:三棱30g,莪术60g,西红花30g,生大黄90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以利为度。亦可用水红花子丸,二甲化瘀煎等。

调养:

1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品,避免辛辣肥甘厚味,戒酒。

2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包括用脑过度。

3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尽量避免过度激动或郁闷寡欢。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肝病用药十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尹常健著)

赞赏

长按







































怎么样才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