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偶拾
筆者自今年初南下至香港行醫近一載,前後接診患者近千人次,其中有些屬於內科疑難雜症,經余醫治竟獲良效者總不下數十例。雖初涉南國濕熱之地,但用藥從不畏懼溫化,往往是几付桂枝劑逆轉病勢,令病家嘆服不已。余私淑元御數十年,一貫秉承黃元御學術思想行中醫,認真踐行“一氣周流”理論做臨床,既有中醫理論的自信,又有臨床經驗的累積,故自詡“元御傳人”,希望在傳承黃元御學術思想方面尽自己綿薄之力。今應編輯部之約請,摘錄其中資料比較完整的醫案,公諸於世,與海內外同道分享,望不悋批評指正! 月經後期驗案一則 患者厐某,女,33歲。首診日期:年3月10日病歷號:A 主訴:月經逾期三月未至,伴近兩周早醒來診。平時月經量偏少,經前肚脹,偶痛經。半年前有減肥10磅的經歷,喜食雪糕。納可,二便調。舌淡紅水滑,脈沉細。 診斷:月經後期。 辨證:脾腎虛寒,寒凝血滯。 治則:溫經通脈,活血祛瘀。 方藥:柴胡桂枝乾薑湯加味。 柴胡10桂枝20赤芍10青皮10 川牛膝15澤蘭15水紅花子30茺蔚子15 三棱10王不留行15烏藥10益智10 雞血藤15炮薑10 三劑,水煎服。囑忌生冷、保暖,適當運動。服三劑後,如無不適可再配三劑,然後復診。 二診:年3月17日 患者自述服藥一劑後次日即來了月經,未出現肚脹不適感,而且持續五天較以前通暢,至近日始乾淨,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詢其口乾否,答曰口稍乾,但睡眠改善,也不會早醒了。舌淡紅不滑,脈細弦,關略滑。效不更方,守原方加減如下: 柴胡10桂枝15白芍10青皮10 川牛膝10澤蘭10黃芪20香附10 何首烏15巴戟天10烏藥10益智10 雞血藤15 六劑,水煎服。忌口同前。如無不適可再配兩次(每次不少於五劑) 體會:本例患者其實早已出現月經量漸漸偏少的問題,但一直未以為意。此番月事逾期兩月她开始有點緊張,曾去看過西醫婦科,然大夫告知激素水平正常,無任何器質性問題,建議她用中醫藥調理。月經後期一症屬於婦科常見雜症,很難說清它究竟是西醫的什麼病,因为西醫的診斷比較嚴謹,一般不會輕易下結論。中醫法於陰陽,強調辨證論治,對於此類婦科疑難雜症具有明顯的優勢。然而她此前看過中醫謂其肝郁腎虛,但服藥不見效。余觀其前醫用藥,逕投逍遙散加補益脾腎藥,思路似乎沒有打開,疑是拘泥於教科書上的固定套路了。該患者三個多月不來月經,其擔憂、害怕是必然的,但不能據此就認為肝鬱是導致月經後期的主要病因。所以這一步錯就步步錯。望診所見,患者外形面白體腴,本屬於氣虛之體,嗜好雪糕冷飲,加之經常熬夜,致陽氣為陰邪所遏,冲任胞宮虛寒,血運不暢而漸次罹患此症。《內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正是由於辨證精準,抓住了脾腎虛寒,寒凝血滯這個根本矛盾,於是在經方的基礎上立法處方並加活血祛瘀諸品。縱觀處方不過十四味,但用藥思路非常清晰,旨在融溫運陽氣與破血通經於一爐,因切中病機要害,結果喜獲“一劑知”良效。西晉王叔和告誡:“桂枝下咽,陽盛立斃。”此語不知嚇倒多少初學者。余藥方中除了大隊活血化瘀藥物與眾不同之外,最大的亮點就是重用桂枝20克,以最大限度地發越人體陽氣來助推血運,實現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之功效。對於此症我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用桂枝,然未必用到這般劑量。我的體會是只有看准了就要敢於亮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病人如果用10克或許也見效,但可能不會達到“一劑知”也。多年來余治婦科疑難雜症每每不離桂枝,而屢獲良效,又因常以“桂枝下咽,陰盛立癒”訓誡弟子,遂有學生妄起雅號,稱余為“黃桂枝”。 黃斌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5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学习一列病案五十五肝系积病
- 下一篇文章: 中医药670味中药功效汇总表格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