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首都医科医院)

摘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5):-.

摘要

心衰合剂以“益气活血、泻肺利水”为治疗法则,体现了络病理论提出的“气血水同治分消”的心力衰竭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是目前关系人口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学在心力衰竭的治疗领域不断探索,大量临床验案显示,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领域中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首次肯定了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和作用。

心衰合剂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许心如教授根据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的病机,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首创的以“益气活血、泻肺利水”为治疗大法,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与络病理论及脉络学说提出的“气血水同治分消”的心力衰竭治疗原则不谋而合。心衰合剂在临床应用50余年,研究显示,此方可明显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衰合剂主要药物组成为生黄芪、桑白皮、葶苈子、水红花子、赤芍、车前子、防己。生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安胎益血,利水消肿,排脓生肌的作用。本方用生黄芪以达荣养络脉,补而不滞之功。桑白皮,味甘寒,入肺经,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性味辛、苦、寒,归肺、心、肝、胃、膀胱经,可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逐水邪。车前子,性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肝、肾、膀胱经,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应用此三味药可达利水祛痰通络之效。水红花子,性味咸、寒,归肝、胃、脾经,可化瘀散结,清热止痛,利水消肿。赤芍,性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行瘀止痛、消肿之功效。使用此二味药,以达化瘀通络之效。防己,性味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具有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的作用,方中使用此药有祛风通络之效。此七味药组方,通补结合,补气通络、活血通络、利水通络,气、血、水同治分消。

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和防己黄芪汤为主方组成的心衰合剂,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观察、实验研究。戴梅等观察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功能、血浆AngⅡ、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心衰合剂组较模型组心功能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都明显增高,血浆AngⅡ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梗死区室壁变薄与模型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提示心衰合剂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降低其血浆AngⅡ水平,对心室重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金玫等使用心衰合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62.86%;对呼吸困难、肺内啰音及肺水肿、水肿、尿少者均有明显改善,肝大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平均尿量由(.23±6.37)ml/d增加到(.89±.40)ml/d;利尿剂的停减率达77.14%;洋地黄停服率达25.93%;心悸、气短、自汗、尿少、水肿等气虚水泛之候改善总有效率达70%,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戴梅等观察使用心衰合剂对59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P、N-proBNP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浆AngⅡ、ANP和N-proBN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提示心衰合剂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有研究结果显示,心衰合剂可以下调Grp78的水平及caspas-12的表达,下调细胞中JNK蛋白的表达与CHOP蛋白的表达。分子生物学层面,目前已经开展了有关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初步研究显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代谢产物为脂类物质,使用心衰合剂治疗后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代谢产物与健康人群更为接近,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有明显区别。临床研究显示,在西医基础上联合使用心衰合剂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其生存质量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更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心衰合剂以益气活血、泻肺利水组方,临床辨证灵活加减,据心力衰竭患者痰、瘀、水三者的侧重不同,分别施与活血、化痰、利水之法,以改善脉络-血管系统的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和应用。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女人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