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养亲汤医案摘抄八则
病案一 林某,女,41岁。3个月前感冒,经治疗痊愈,继而出现咳嗽、痰少黏稠色白、咽痛、吸气困难、倦怠乏力。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多次静脉滴注西药,口服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明显。刻诊:咳声重浊,吸气困难,痰黏色白,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口腻,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肺脾寒痰证,治当益肺化痰、健脾燥湿。给予麻黄汤、三子养亲汤与六君子汤合方: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白芥子9g,苏子9g,莱菔子9g,红参9g,白术9g,茯苓9g,姜半夏9g,陈皮9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痰止、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吸气困难消除,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治疗6剂,病已痊愈。 按语:根据咳嗽、痰少黏稠色白辨为寒,再根据恶心呕吐、口腻辨为痰湿,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肺脾寒痰证。方以麻黄汤宣肺散寒、降逆止咳;以三子养亲汤理肺醒脾、降逆化痰;以六君子汤补益肺脾,既杜绝生痰源,又化已生之痰。 病案二 王某,男,45岁 年2月诊。通宵不眠,甚则服安定也不能入睡,胃纳不香,大便不畅,病已二十余年,顷诊舌苔垢厚,脉象弦滑有力,曾服养心、益气、补中、温命火等方皆无效,姑拟清化痰浊方法。处方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皂角6g,大腹皮、子各10g,水红花子10g,胡黄连6g,珍珠母30g。服药后即可入睡,近十年来每病即服此方而效。 此患者属于有外邪阻遏清道,卫气独行于阳,不能入阴,而他的致病因素为痰,首先说,大便不畅属于气滞不能推动糟粕下行,胃纳不香也属于气滞不能运化,舌苔垢厚,表明痰湿过重,脉象弦滑有力更是证明了患者痰湿,肝郁气滞,故赵老用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子,为治疗痰气壅滞的专用组合,患者胃肠气滞,胃纳不香,三子可顺肝气,调肠胃,进饮食,皂荚专祛顽痰,治痰湿,大腹皮、子行气宽中,治疗胃肠胀气、大便不爽,现代研究证明他们有调节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的作用,故又可以治疗大便不畅。珍珠母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用胡黄连来退虚热,清湿热,患者本有气滞,加之火邪伤阴,则大便不畅,用水红花子来活血,润滑肠道。 病案三 张某,女,56岁,医生。初诊脉极细软,舌淡红苔微黄偏厚。主诉三个月前因其夫君突然去世,悲哀过度,自此气色晦暗无神,疲倦易累。呼吸间觉气不足,导致咳嗽,卧则加剧。咳出稀痰甚多。纳味不香,眠差,中途易醒,晨起口苦。大便不成形,小便无力。方三子养亲汤加味:白芥子10紫苏子10莱菔子10五味子10秋桔梗10法半夏10广陈皮10西党参10炒白术12白茯苓15炙甘草10五剂。 复诊时,神气与前次大不相同。脉已不细软,舌淡红,苔明黄松动,此内邪外达之征。眠好,咳亦大减,不再躺下则咳。然晨起仍有轻微口苦。方已对证,仍按上方出入。 按语:悲则伤肺,哀哭则肺叶张,邪趁虚而入,以致肺不宣肃,故咳;津液不能输布周身,积而为痰涎;肺主一身之气,今肺受邪,气机不畅,故疲倦无神。拟肃肺降痰,扶土生金,用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味。 病案四 李某,女,37岁。初诊年秋,脉弦细,尺软。舌红,苔薄黄。主诉从年起,春夏、夏秋交替时或有雾霾时,螨虫过敏,恶灰尘。胸闷,呼气困难,说话不出,喘气不匀,觉体热、心烦。过敏时有咳嗽、喷嚏,用激素缓解。纳好,喜食肉。二便正常,偶有起夜。眠好,会憋醒。经量大,行七天,以26-28日为一个周期,有血块。拟宣肃肺气,通窍化痰。紫苏叶10紫苏子10白芥子10莱菔子10瓜蒌皮10浙贝母12枇杷叶12杏仁泥10广陈皮10秋桔梗10石菖蒲6益智仁6五剂。 后以此方出入,雾霾天即不感憋闷,面色转红润,心情舒畅,且自觉渐渐不贪肉食而喜清淡。 按语:诸过敏,多由感冒失治或误治,以致邪气流连,深入肺窍,妨碍升降出入。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使人体不耐外界环境变化,或遇花粉、或遇雾霾,或遇灰尘,或遇换季,或遇情绪波动,这出现诸多症状。肺主一身治节,治疗过敏,当先治肺。 病案五 翁媪。一诊:痰饮内阻,肺气失降,咳嗽痰多气逆,卧着尤甚,食入胀满。脉象沉弦,舌苔白腻。宜温开饮邪,用重药轻服法。麻黄(蜜炙,后入)三分,淡干姜三分,北细辛二分,长牛膝(盐水炒)三钱,白芍(酒炒)一钱,桂枝三分,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炙草三分,茯苓三钱。 二诊:辛温以开太阳,喘咳稍轻,痰略见少。再用三子养亲汤以温肺蠲饮。白芥子(研)五分,生莱菔子二钱,广橘红一钱,炒于术一钱五分,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苏子三钱,茯苓三钱,炒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张聿青医案》卷七) 病案六 患者王某某,女,年出生,平素有慢性支气管炎20多年。年8月12初诊。患者3月前,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医院、卫生院以“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治疗3周,未见明显好转;转到地方疾控中心以“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病情反加重;医院以“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治疗2周,病情更加重,达到喘不能动,口唇发紫,全身中度浮肿;医院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慢性支气管炎伴严重肺部感染”,病危,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担心死在外地,放弃住院治疗,回家“等死”。遂来求笔者上门诊治,“死马当活马医”,只是尽点人道治疗而已。 诊见:喘气不能坐卧,依椅而坐,口唇发绀,不能动弹,动则喘气加重,颜面浮肿,时有咳嗽,痰多伴黄,食欲差,胸腹有胀闷感,足跗浮肿,有明显凹陷,小便量少而黄,大便偶有结,舌淡苔厚腻,脉濡数无力。血压:/98mmHg,心率:次/分,体温:37.8℃,呼吸次数达30次/分。 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功能衰竭,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 中医诊断:痰饮,喘证,肺胀,胸痹。辨证:痰热阻肺,水饮凌心,脾肾阳虚。 治疗: 1.西医给予抗感染、纠正心衰等治疗,分别用头孢拉定、香丹注射液、替硝唑等静脉用药,每天液体量控制在毫升~毫升,每天1次。 2.中医汤剂:熟地黄20克,山药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丹参10克,麻黄5克,大枣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治疗两天后,患者无明显好转,反心悸、心慌,喘气加重。考虑水饮凌心,心脉瘀阻,肺络不宣,继续按西医方法治疗,停用上方,改方为: 白芥子10克,紫苏子12克,葶苈子8克,莱菔子10克,车前子10克,麻黄3克,大枣10克,布包水煎服,煎2次混匀分3次服用,每日1剂. 2剂后,患者明显感觉好转,心率降到次/分,呼吸次数降到26次/分。笔者恍然大悟,原来患者病情一次次加重,达到极其严重的状态,是因大量输液,水湿过多,饮停胸肺,心脉瘀阻而致。效不更方,以防攻伐太过,再伤正气,加黄芪15克,丹参10克。 1周后,患者能下床适当走动,食欲增加,浮肿明显减轻,血压/80mmHg,心率83次/分,呼吸23次/分,余症明显减轻。2周后,浮肿消退,咳嗽次数少,痰少,可以缓慢走动,稍动重喘气,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有力。 停用西医治疗,在后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1月余,诸证轻微,可做一般家务。再随证加减调养1月后,医院做X摄片显示,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痊愈,慢性支气管炎并发的感染完全控制,临床治愈。嘱避风,防着凉,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及时治疗,随访3年,未见复发。目前还健在。 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因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加重而致。西医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等。导致心功能衰竭者可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等。根据该病的基础病及并发症等,归属于中医的喘证、哮证、肺胀、痰饮、胸痹等病范畴。 对于本病的病机,在基层的认识不是很到位,部分患者因为反复的输液,液体量过大、过快,导致饮停胸肺而加重。笔者在三子养亲汤的基础上加车前子、葶苈子、大枣。方中白芥子味辛性温,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等功效,《本草纲目》载“利气豁痰……治咳嗽反胃”。紫苏子味辛性温,具有止咳平喘等功效,《本草逢原》称其为“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葶苈子味苦辛性寒,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药性论》说其“疗肺壅上气咳嗽,除胸中痰饮”。车前子味甘性寒,具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等功效,《药性论》认为其为“去心胸烦热”的佳品。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具有消食化积,降气化痰等功效,《本草纲目》载其“下气定喘,治痰”。大枣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等功效,《日华子本草》称其具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等功能。六药共凑清肺平喘、润肺化痰、泻肺消肿、利水除饮等功效,对减轻该病心功能衰竭有很好的疗效。 病案七 患者,女,60岁。年12月27日就诊。咳嗽反复发作3年余,本次发作3个月,伴咯痰,痰色白呈泡沫状,纳呆,乏力,便可,无发热畏寒。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湿啰音,叩诊音清,心界不大,腹部(-),X线拍片示:慢支合并肺部感染。心电图(-)。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处方:紫苏子15g,莱菔子10g,葶苈子15g,瓜蒌15g,薤白20g,陈皮10g,茯苓20g,半夏10g,紫菀10g,桔梗10g,杏仁10g,沙参10g,甘草6g,鲜竹沥10ml。5剂,水煎服。配合静滴鱼腥草注射液50ml,5天后,咳停,咯痰减,继服原方6剂,痰消,自诉乏力,原方加黄芪20g、党参15g。服7剂,诸症消失,胸片示(-)。 此方由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葶苈子组成。三子养亲汤出自《韩氏医通》,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痰湿壅滞证,见咳嗽上气,痰多胸痞等症状。曹师通过数十年临床实践总结,三子养亲汤对慢支等见上述表现者疗效颇佳;但慢性支气管炎若失治误治,会致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在晚期往往合并心力衰竭而见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之象,故曹师特别重视慢支的治疗。经实践总结及现代药理研究,葶苈子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对于痰饮内停于肺者效捷,且葶苈子有强心甙样作用,能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和改善组织、器官氧供情况。故曹师常用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为基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且把本方命名为四子养亲汤。 滕政杰.曹玉山用四子养亲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中医研究,,17(4):46 病案八 邓某,男74岁。患气喘、咳嗽、痰多15年余。每逢冬春两季,感冒。气候稍变,旧病复发,屡经中西医keai治疗,喘促,便秘,心悸越来越重。近因劳倦,气候突变,老病复发。医院给予keai抗炎、平喘、化痰治疗10天。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前来李先生诊治。 刻诊:喘疾、胸闷、咳吐大量泡沫痰涎,唇甲青紫,腹满硬痛,小便清长,心悸烦躁,失眠,便秘难行。舌质紫暗,苔黄白腻,脉弦涩。 诊断:肺胀、便秘(痰饮水湿,瘀血互结)诊以温肺化痰,活血理腑。 处方: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30克,桃仁10克,酒大黄6克,水蛭6克,虻虫6克,三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咯痰显著减轻。 药已中病,将原方加西洋参10克,虻虫3克,酒大黄3克,守方嘱其服用1月。喘咳咯痰平稳,大便已畅快。 按:《辨证录·卷之九》云:“人以为有硬屎留于肠中也,谁知有蓄血不散乎,夫蓄血之证,伤寒多有之;今其人不感风寒之邪,何有蓄血之病?不知人之气血,无刻不流,通于经络之中,一有拂抑,则气即郁塞不通,血结停住不散,于是遂遏于皮肤而为痛,留于肠胃而成痛,搏结成块儿,阻住传化之机,隔断糟粕之路,大肠因而不通矣。治法宣通大肠,佐之逐秽之味,然草木之药,可通无形之结,不能通有形之结也。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结,方用治之。” 今人有“痰同源”“痰瘀相关,痰瘀同治”之妙论。痰滞日久,必致血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痰瘀相关为病。《金匮翼·便秘》:“冷秘者,寒冷之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本例患者长期久咳,肺脾心俱损,气血津液阻塞,痰饮瘀水互结,上则肺气不宣,心脉瘀阻,中则脾运失输,下则流注大肠,故令秘涩。治以温化痰饮,活血化瘀,荡涤秽浊,方证相应,药少而精,收敛良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6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一味中药,贯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