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脑病科刘志华主任医师)

谈到脑梗塞,即使是不学医的朋友也不陌生,不过,要是说到“分水岭脑梗塞”,就显得有些生疏和神秘了,由于这种类型的缺血性卒中也十分常见,且容易治疗不当而加重病情,还真有给大家科普一下的必要性。

脑血管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无数的侧支和环路,具有巨大代偿潜能,一个部位缺血,其他部位一般不会袖手旁观,多是出手相救。人体向脑部供血主要有4根血管,左右颈内动脉称为“前循环”,左右椎动脉称为“后循环”,临床上我们会见到其中三根血管闭塞了,仅剩一根血管“挑大梁”的患者,竟然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足以证明脑血管代偿能力的巨大。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这么幸运,有的患者一根血管狭窄或闭塞,就会出现严重的临床问题。回到正题,还说分水岭脑梗塞,我从《神经病学》教材上把它的概念抄给大家:分水岭脑梗塞(CWSI)是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的脑梗塞,也称“边缘带脑梗塞”,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看了这个概念,我敢说,您肯定没有看懂,说的太专业了吧。

我就给您打两个形象的比喻吧。第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只要是两个地方的交界区,两个省也好、两个县也好、甚至两个镇,平时可能相安无事,一旦有治安事件,由于两地都难以顾及,就不免推诿扯皮,我们把交界区常称为“两不管地带”,对于脑子来讲,分水岭脑梗塞区域就位于“两不管地带”上。第二个比方:假设有两个水渠向一块田地浇水,靠近水流的田地当然是不成问题的,而离两个水渠较远的交界区,就依靠两边渗过来的水维持着,平时水流充足时,尚显不出问题来,但当一个或两个水渠水量减少时,交界区就会出现“旱情”了。

现在您明白了吧,当向脑部供血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时,靠近血管供血的区域尚可勉强自保,但血管交界区域供血就显现出“捉襟见肘”的尴尬,这就是分水岭脑梗塞发病机理。那么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分水岭脑梗塞呢?前提是存在颈部血管或脑血管狭窄的基础,在服用降压药物过量,血压降的过低时;或患者大汗、呕吐、腹泻,体内脱水时;或在心力衰竭,心脏向全身泵血减少时;或在手术、外伤、麻醉过程中,失血较多,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时,都可能导致分水岭脑梗塞的发生。

分水岭脑梗塞的影像表现,也是很有“个性”的,多在发病区域呈现“长条状”或“串珠样”改变。请看下面分水岭脑梗塞的磁共振图像,是不是像一条无形的线串起来的一串珠子。再下面的一张图,展示的是相应脑血管的狭窄。分水岭脑梗塞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三个类型,由于专业性太强,就不展开细说了。

明白了分水岭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也就清楚了其防治要点,这与一般的脑梗塞有所区别,避免前文中所提到的诱发因素,维持血压在适当水平,保障脑灌注是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