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也称为心房颤动,是心内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该病在临床诊疗中有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因此各位患友不需要太过焦虑。

话说回来,房颤本身对于身体具有诸多影响,我通常概括为三点:1、症状:发病者常有心慌、心悸,可伴胸闷、气短、乏力,有的病人可有胸痛,甚至出现黑曚、晕厥。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时由不得自己,带给本人紧张、焦虑甚至有担心、恐惧的心理;2、血栓:心房收缩消失,变为颤动,血流缓慢,局部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血栓、下肢动脉血栓等;3、心衰:心跳太快,时间长了会有心衰风险。

临床治疗方面,针对于上述的问题,主要治疗包括预防血栓(抗凝)、控制心室率(减慢心跳次数)、维持窦性心律(正常心律,通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有一种方式为手术(导管射频消融)。

针对于房颤射频消融,患者通过获取信息会了解到,其本身有很多好处,也有一些担忧。好处在于导管消融是目前可根治房颤的有效手段,担忧的在于消融操作本身有一定风险,费用较高,同时又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因此如何选择,其实较为纠结。我在这里结合中国的一些情况,诊疗的推荐,跟各位患友谈一下:

目前国内推荐可做射频消融人群,按推荐级别分为I;II;III,其中I类属于推荐级别最高,III类则属于不推荐做的:

I类: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若经至少一种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行导管消融。

IIa类:①反复发作、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②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导管消融可作为合理选择;③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之前,权衡药物与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④伴有心衰、肥厚型心肌病、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或之后均可考虑行导管消融,但须慎重权衡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⑤伴有快慢综合征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可为合理治疗选择;⑥对于职业运动员,考虑到药物治疗对运动水平的影响,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IIb类:①对于症状性、长程持续性房颤,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权衡药物与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均可行导管消融;②对于一些无症状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权衡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均可行导管消融。

III类:①存在抗凝药物治疗禁忌的房颤患者选择导管消融;②存在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大家可以发现,属于房颤射频消融禁忌的患者人群是很少的,因此,当出现房颤就诊时,医生会推荐做射频消融手术。那么是不是没有禁忌症,做射频消融手术就一定会效果不错呢。其实不是的,举个例子,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无症状持续性房颤,年龄66岁的女性患者,推荐可以考虑长期抗凝治疗就可以了,此后有机会可以讲讲为什么?

参考: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shhzgx/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