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梗塞是如何产生的
脑血管梗塞是如何产生的 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医疗保健处高玮 脑血管梗塞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万―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脑卒中死亡率为(58―)/10万人口,已成为我国城乡人口中致残和死亡的第一原因,并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脑血管病治疗后仍有50%~80%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痴呆等机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血栓阻塞脑动脉后,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受损,从而造成局灶性脑功能障碍,这是脑血管梗塞的发病过程。此过程中的血栓从何而来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脑血管梗塞根据血栓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顾名思义是先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动脉管壁逐渐变厚使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流速变慢,造成血细胞在狭窄处堆积,最终血流逐渐被完全阻断。此类病变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会在数小时、一到数日内达到高峰。它是脑梗塞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脑梗塞的70%。 另外30%是脑栓塞引起的。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栓子,阻塞了脑血管,造成脑功能障碍。此类梗塞的血栓来源主要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心源性栓子主要来源于心房颤动、心瓣膜病变等产生的赘生物脱落,经颈动脉或椎动脉进入颅脑内。非心源性栓子主要由感染、肿瘤、羊水、组织创伤后产生的脂肪粒和气体等产生。脑栓塞是各类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最突然的,一般无先驱症状,脑损害症状在数秒内达到顶峰。 了解了血栓的来源,预防脑血管梗塞的措施也就浮出水面了。 1、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或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我们一直以来宣传的管住嘴、迈开腿、减盐限酒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最终对机体的影响都是通过促进血管健康来实现的。血管健康了就可以避免绝大部分脑血管梗塞的发生。 2、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以上三种慢性病可以引发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它们均是脑血管病的催化剂。有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的指标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可能放缓,甚至被抑制。 3、主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栓子的生成。对龋齿、慢性气管炎等“小病”也不能掉以轻心,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部分血栓内核是感染颗粒,如果体内的感染灶能够被有效治疗,就可以大大减少血栓的发生。 4、适当采取抗血小板凝集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大多数脑血管梗塞的潜在患者(“三高”患者或有家族史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潘生丁、氯比格雷等)干预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通过以上措施,对群体来说可以明显减少脑血管梗塞的发生率,对个人来说可以推迟甚至避免脑血管梗塞的发生。为了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 (图片源于网络) 您的健康我们守护 每周为您推送保健知识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ycshhz/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