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周四晚,当我刚泡好一杯白茶,摆上一碟毛豆,准备拉开阵势看场完整的世界杯时,老爸来电话了。

我以为还是唠叨些家长里短,教育我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之类的话,便呷了口茶,脑子里转了下如何对付他唠叨的套路话,便轻松的接了电话。

电话那边,老爸用一种假装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你妈又被拉走了”,他尽量放缓了语调,但我还是听出他孩子般的委屈和无助。这已经是老妈第三次被拉走了。

第一次是在年3月25日,那是老妈第一次脑梗,第一次住院。因为我的女儿、爸妈的外孙女要中考,所以老爸和所有的亲戚瞒天过海。直到6月底,北京市的中考结束,爸才和我说,有时间回来看看你妈,脑梗了,现在恢复的不错……

中央电视台有个公益广告,画风是一位老父亲每天伺候住院的老伴儿,却告诉在远另一座城市的女儿:我和妈妈都很好啊……,妈妈去锻炼了……,妈妈去买菜了……,你好好安心工作啊!

我爸就上演了同样的戏,虽然他从来没有看过这个短片,但是在电话那边,演起戏来,滴水不漏的。天下父母,哪个不是心尖朝下疼,演技高超的天才!

我妈之所以会脑梗,根源在她那个突突乱跳的心脏。

老妈年少时得过一场重感冒,打那以后,总感觉心脏里面突突的乱蹦。其实是感冒引起了心肌炎,留下了房颤的后患。

听老爸说,那个年代,人们觉得感冒就是小病,不把它当回事,感冒发烧,有时候就吃两片安乃近顶一顶。所以,老妈那颗不安分的心脏一路狂跳了几十年。

直到我弟学医,在他们那个地界儿混得稍微有点脸熟后,才知道老妈心脏所承担的苦与累。但是那个时候,已经错失了除颤的时机,母亲的心脏就像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发动机,动不得,也修不得了。

尽管小心提防,但还是没有防住年的第一次脑梗。

房颤,就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最大威胁就是诱发脑血栓及其后遗症。

正常人心跳规律,血液像平静的河流,在血管中静静流淌,有点斑块泥沙也都沉在血管壁了;但是房颤时,心脏是乱跳,血液像打了璇的河水一样,冲劲儿极大,血管中的小斑块很容易被带起来,极易堵在血管细微的脑部,形成血栓,造成脑梗。

幸运的是,老妈年那次是小面积脑梗,治疗又及时恰当,有惊无险,没留啥后遗症。

那个时候,不少新药抗凝剂开始用来防治脑梗,“华法林”就是其中一种,但它就像把双刃剑,既能有效的防止血栓,也能够造成出血,使用起来必须小心监测。老妈住院同期,就有一位因华法林使用监测不当,而导致脑出血死亡的病例。

老爸亲睹了这件事儿,再加上华法林需要每周一次的严格血检,同时作为新药,禁忌和知情书写了满满两大张(当时好多东西不能吃,能吃的也所剩不多),老爸决定暂时不用这个新药,还采用以前的预防措施。

没想到年10月,老妈第二次脑梗,这次是大面积梗死,全身几乎瘫痪,语言功能丧失。

当时我正在国外执行出访教学任务,我爸又一次瞒天过海,回国后才告诉我。

医院待了近三个月后,老妈左侧肢体肌力稍微恢复,能够短时间站立。这次全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用上了华法林,并严格监测血液和心率。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老妈在老爸的精心照顾下,能够拄拐行走,会上厕所,并能自己吃饭了。

这个期间,老爸身兼数职,营养师、理疗师、护理师、理发师……,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没有离开过老妈一天,也不让我们经常回家。用他的话说,各有各的事儿要忙,他现在的事业,就是照顾好我妈;我们的事业就是过好日子,努力工作。

老爸天性乐观,手不离活,四年时间,从未听他喊过累。除了完成照顾我妈的主要事业外,他还完成了很多旁门左道的爱好,书法、木艺(主要是制作各种奇形怪状的棍子)、收集破石头,编写《丁翁文集》和《家庭菜谱》。

年,我把他这些乱七八糟的成果做成了台历,我爸嘱咐说,做成正反面的,和年的,省钱还能用两年。

当我们觉得父母生活刚刚驶入平静的港湾时,命运又打了个回马枪。年6月21日晚,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这次是部分脑干和小脑梗死,老妈平衡功能丧失,动作共济失调,吞咽极其困难,喝水都呛。

我爸之所以第一时间告诉我,是怕我见不到老妈了,他说这病会越犯越重,防不胜防,几次之后人就不行了。

我们这次没有听他唠叨,治疗的第三天,病情稳定后,便开始了康复,从吃第一口鸡蛋羹开始,每一口吃饭都是训练,每一次站立都是锻炼。在亲人眼里,没有屎尿屁的臭味,只有生命奇迹出现时的喜悦。

到6月30日下午我回京,老妈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吃饭,还可以嚼黄瓜了,有了吃饭的底子,我们坚信后面的重新站立行走。

经历了这场变故,有几点肺腑之言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防房颤,如防贼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房颤,巨大压力、超重、醉酒、动脉硬化、高胆固醇、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等等都可能诱发房颤。有了房颤不要拖延,在初期就除掉它最靠谱,并积极改善生活习惯。

房颤患者要使用抗凝药,它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尽管抗凝药存在出血风险,但对卒中高危患者是利大于弊,而目前中国房颤患者抗凝药的应用率仅为13.5%。

房颤患者不要乱用药,比如有人觉得阿司匹林可用于抗凝,实际上它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卒中,且肠胃道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

其次,如果能生二胎,就麻溜赶紧生

我老妈之所以在能严重房颤、大面积脑梗状态下,还能保持到现在的状态,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我那个学医的弟弟。久病床前尽孝,他比我做的好的多。

我弟从小聪明憨厚,他高考数理化都将近满分,但从小就是被我管教的对象,现在也是(有个弟弟妹妹,你可以全面体会当老大的威风)。

他进入卫生系统后,我爸妈像是被洗脑一样,俩人都被说服百年之后捐献眼角膜。

他自己也不亦乐乎的每年献血,从年开始,从过去每年的毫升到现在的毫升,整整20年从未间断,献了大概有7毫升,今年还荣获了个什么“无偿献血银奖”。我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你又壮又敦实,献点血刚好促进新陈代谢。

不过最让我佩服的,是3年非典那年,他作为医政管理人员,奋战在第一线。最后他荣获的那个二等功勋章,我爸只撇了一眼,然后说了一句话,儿子终于回来了。

最后,建议创办“时间银行”养老系统

父母生病,最难要数儿女。孝要尽,班要上,孩子要管,一个人面对一地鸡毛,恨不得有分身之术。

通过母亲几次住院,发现目前的护理体系并不是很完善,有经验、有爱心的护工不好找。

护理体系的完善和中国的老年社会息息相关。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学习好的管理经验。

比如瑞士,人家用“时间银行”养老。它是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的一个养老项目,人们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等将来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顾时,再拿出来使用。

申请者必须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其服务时数将会存入社会保险系统的个人账户。当他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借“时间银行卡”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工作人员会指派义工去照顾她。

如果他在去世前没有使用完这些“时间”,“时间银行”会把这些小时数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给她的遗产继承人。

这种养老管理方式真的很赞,人帮人,爱心传递,大家受益。

最最让我感动的是,今天一登录公号,发现这么多天我都没有掉粉儿,而且看见你们满墙的贴心留言问候,真是温暖。十来天没发公号,让大家着急了,以后有事,我一准儿先请假。

今天啰里啰嗦的说了一堆,希望我们家的教训能够换来更多人的健康;如果粉儿们觉得我说的几点建议靠谱,就请转发给朋友,拥有一个健康优雅的老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honghuazi.com/ycshhz/9510.html